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天气出行
搜 索
我省市气象专家首次全面解析 “雾上加霾”的多因一果
2014-01-11 10:23:17 来源:生活报  作者:曲显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5日9时许,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附近。记者 张清云 摄

5日8时许,哈市香坊区哈平路被大雾笼罩(上图和底图)。 记者 丁毅 摄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这两个原本独立的概念,却随着频发的雾霾围城而进入众人视野。回想2013年,10月20日至22日的一场“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转瞬席卷整个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惨遭迷雾锁城。据气象专家介绍,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雾霾的发生原因相当复杂,应为气候背景因素、天气条件成因、城市环境趋势、社会管理粗放等“多因一果”叠加所致的复合型污染。面对这场对抗“雾霾”的围歼战,10日,省市气象专家共同解析支招,助力冰城治霾。

  雾霾科普篇

  概念解读:

  空气严重污染时“霾”占主导

  “雾、霾和空气污染是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黑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首席预报员钟幼军说,雾和霾是两种现象,而空气出现严重污染时,更多表现的是霾。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从而导致地面能见度下降。而霾又称灰霾或烟霾,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一般而言,由小水滴构成的雾并不存在污染。而霾则是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小粒子,造成能见度下降,若霾中污染物粒子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空气污染。”钟幼军解释说,雾霾是气象角度出发,从能见度方面来判别的天气现象,空气污染是由单位空气体积内污染物粒子浓度来衡量。“如果空气中PM2.5数值指数剧升,反映在天气现象上,不是雾就是霾,或雾霾混合,而在环保方面,就是空气污染了。

  多发期:

  我省10月至翌年

  2月集中爆“霾”

  从有气象记录以来,霾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发生频率不如近年频繁。钟幼军说,我省霾的高发期集中在10月至翌年2月。

  根据我省对63年来(1951年起)10月至2月的霾(含烟、尘等)、雾情况进行统计(以13地市为代表站)显示,平均每月霾出现概率为11.6天,雾出现概率为2.1天,其中大雾0.4天。其中,大城市雾霾天气多于一般城市,如哈尔滨10月至2月的月平均霾出现概率为20.2天,雾6.1天,其中大雾1天。

  在各个月份中,我省10月出现霾的概率为7.9天;11月出现霾的概率为10.5天;12月出现霾的概率为13.9天,;1月出现霾的概率为14.5天;2月出现霾的概率为11.2天。

  趋势:

  人为因素对雾霾

  影响越来越大

  过去,对霾甚至都没有分级标准。直到2006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信号标准对霾分为黄色、橙色二级预警,2013年中国气象局根据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指标,对霾有预警升为三级,分别为黄色、橙色、红色,对应中度霾、重度霾和极重霾。

  近年来,相比气象因素,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雾霾的成因中,人为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统计2002年至2013年这11年间我省10月至2月同时出现大雾和霾的天气概率分析得出:南来系统(水汽输送作用)、静风、逆温所造成的强雾、霾天气同时出现的概率很低,平均只有3.1%,而持续三天以上的概率只有0.7%。其中10月份概率为7.9%,11月份6.1%,12月份0.6%,1月份0.3%,2月份0.6%,秋季明显高于冬季。

  专家分析篇

  雾霾难散的气象因素:

  当超强水汽遇到“强逆温”“超静稳”

  据哈尔滨市气象局专家兰博文介绍,东北去年秋季空气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为大雾提供了水汽基础。松辽平原前期降雨较多,黑龙江、松花江洪水与抚顺洪灾期间洪水长时间滞留与过境,大气湿度长期在高位徘徊并趋于饱和,为形成大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资源。雾的大量形成与霾的长时间持续,或许可以解释雾霾为何在覆盖范围广、波及时间长、影响程度重等方面都超乎人们想象。

  而从天气条件成因来讲,持续性“强逆温”、“超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决定因素。当时,受低压影响东北区域即将迎来一次降温降水天气过程,再次输送了大量水汽资源,强逆温层比较厚,犹如罩上一个暖盖子,抑制空气垂直向上扩散。哈尔滨受弱冷空气影响,近地面气流静止无风,大气层结稳定处于“超静稳”状态。当静稳状态与逆温徘徊则使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流动与扩散,在水汽、气溶胶、悬浮颗粒物的逐渐累积与相互作用下,平原地区出现了严重雾霾。

  “一霾惊人”的人为因素:

  社会管理粗放让“雾上加霾”

  “相比天气因素,人为因素则是治霾的关键对手。”兰博文解释说,从城市环境角度分析,下垫面日趋复杂、污染物排放多元致使悬浮颗粒浓度偏高是雾霾发生的诱因。

  一是城市高层楼宇间距过窄,在阻挡与摩擦作用下,空气在城区流通异常困难且流向复杂,静风、旋风现象不断增多,污染物在小范围集聚、升腾、下落周而复始,很难稀释极易累积;二是生活污染日趋复杂,如机动车数量猛增,且行驶区域过于密集;烧烤、宵夜、洗浴及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造成低空污染;三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灰堆、沙堆、煤堆、物料堆不采取抑尘措施,建筑工地车水马龙、杂物到处丢弃、垃圾随意倾倒。当遭遇大风天气会出现尘土飞扬,而无风时则在空气中预留大量凝结核,成为引发雾霾的强劲推手。

  此外,从社会管理粗放来看,燃煤供暖与秸秆焚烧让本来恶劣的空气“雾上加霾”,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兰博文表示,秋冬季是雾霾的多发期,与供暖期和秋收季相互重叠不无关系。

  “燃煤供暖过于集中,极易引发叠加效应。”他说,哈尔滨每年工业和采暖用煤量约达2840万吨,采取大规模集中供热模式。比如,10月上旬哈尔滨的空气质量还很正常,20日供暖开栓后12个PM2.5监测站清一色六级(严重污染)、11个先后“爆表”(超过500峰值),试想一个城市数百个锅炉同时启动排放,对气候、环境造成的瞬间影响力会有多大。

  此外,秸秆焚烧浪费资源,也加重了污染程度。烧荒(露天焚烧秸秆、树叶、垃圾)蔚然成风,燃煤粉尘与秸秆焚烧使气溶胶与悬浮颗粒浓度上升并大量滞留低空,为雾霾的发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凝结核,夜晨生成的辐射雾与徘徊不去的烟霾相互叠加正是东北区域尤其是哈尔滨“不雾则已、一霾惊人”的原因所在。

  治霾行动:

  雾霾预报预警平台已开建

  哈尔滨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雪梅建议,有关部门要切实了解气候背景与天气条件,以便及时预警、提前应对;加快PM2.5监测网络建设,通过监测数据梳理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及经济发展阶段的治理措施;清晰评估出区域空气污染物的可承载能力,从技术手段上采取措施控制废气、粉尘排放,抑制这个制造雾霾的元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

  此外,应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建筑施工、发展公共交通、根除燃放陋习,降低城市生活污染物(建筑粉尘、机动车尾气、烟尘)排放,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空气自我净化预留出时间与空间;采取分户供暖方式作为集中供暖的有益补充,用燃气或电代替燃煤供热,改良供热机制体制,减少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并加大对秸秆还田、燃料转化、饲料青储、板材利用的科研攻关和市场开发,否则在秸秆没有得到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光靠政府指令很难从源头上管控秸秆焚烧。最后,还要利用宣传手段普及雾霾天气常识,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并且强化对环境违法事件的查处、惩处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人。

  针对雾霾的预报和预警问题,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袁长焕表示,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大区域、多物理过程,不同区域之间的雾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它还涉及大气物理、化学、生物、陆地与大气耦合等多种因素。因此雾霾的预报是复杂的“难题”。面对雾霾威胁,省气象局开展了雾霾预报的成分和预报指标研究,雾霾天气预报预警发布平台正在建设中。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