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3日讯 6年来,已记不清是多少次了,羿春梅和国玉荣在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门口徘徊,等着单位开门,盼着能找到证明她俩身份的相关材料。因为档案丢失,她们两个人已超过退休年龄一年,至今领不到退休金。记者就此咨询市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两位油工可以走劳动仲裁程序,如果责任完全在原单位的话,原单位必须帮职工补全“身份”。

右图为两位女工等在单位门口,盼望着能够顺利补上档案。
买断签字发现档案被遗失
51岁的羿春梅和国玉荣是哈三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的油工。2008年春天,劳动服务公司解体,召回已放假的20多名工人,宣布“买断”事宜。到职工签字环节,她们发现签名表上竟没有自己的名字,一问才知单位找不到她俩的档案了。
羿春梅和国玉荣心急如焚:“没了工作又丢了档案,想再找工作、想办退休手续都成了问题。”
为补档案6年跑百余次
当年11月,一分公司书记安成禄给二人开具了一份证明,上面写着“国玉荣、羿春梅两位职工原为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劳动服务公司职工。两位同志档案因劳动服务公司保管不当遗失。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证明落款是“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加盖了公章。
从此,两个人拿着这份证明找到相关单位要求补办档案。市人社局、哈三建一公司、哈三建公司的门卫、保安都认识她俩。“我俩去的次数太多了,这三个单位至少也去了100多次了。”羿春梅说。
6年里,由于年龄偏大不好找工作,两个人的生活都很拮据。国玉荣的丈夫瘫痪在床,她更连出去打工的时间都没有。去年两个人都到了正式退休年龄。如能正常退休,每月1000多元的社保养老金对两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补档之路却一直没看到希望。
寻找“身份”困难重重
为弄清两位油工补档的“梗阻”之处,记者陪她们先后走访了市人社局和哈三建一公司。在市人社局劳动合同管理窗口,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了两个人,并告诉记者,按照《哈尔滨市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办法》的规定,补办档案需提供招收、分配和安置材料;学历和岗位技能(职务)材料等。以招收、分配和安置材料为例,只要有证明原始身份证件中的三种就可以。材料不合格就无法补办档案。
两位油工说,单位没发过能证明身份的《工作证》、《会员证》,她俩只有岗前培训证、户口底卡及独生子女证。可工作人员说,这三种证件不足以证明职工身份。
在哈三建第一分公司,退休反聘的安成禄书记称,他曾想方设法帮两位油工开具了一些能证明她俩身份的材料,但到市人社局审查时多数都不合格。
哈三建公司劳资处吕处长一再对记者说,不是单位不管她俩,而是能证明她俩是单位职工的材料不足。“基建单位管理粗放,单位早就改制了,现在找不到能证明她俩身份的材料。”吕处长称劳服公司职工背景复杂,两位油工没在单位交过社保,想证明身份更难。
想找回身份可以这样办
如果最终找不到证明身份的有效材料怎么办?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情况在我市并不是个例,如果能证明是临时工,可以走临时工社保养老保险程序;如果是正式职工确因单位原因提供不全有效材料,两位油工可以走劳动仲裁程序,按仲裁结果,如果责任完全在原单位的话,原单位必须帮职工补全相关证明“身份”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