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强,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阿城区公路管理总段副段长。20多年来,他无论是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还是业务管理,亦或是走上领导岗位,始终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毫无怨言,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为阿城公路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岗位在变,敬业奉献的职业态度从未改变
1987年,郑德强毕业于黑龙江交通专科学校道桥专业,到公路管理总段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从地方道路管理到行政办,从行政管理到技术股从事技术管理,他都能很快适应角色转换。
从事行政工作,他参与完成了建设阿城公路管理总段办公楼、公路总段文明单位晋升以及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单位达标等重大工作任务,并做出了一定贡献。
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他更是如鱼得水,2004年,郑德强承担起通乡公路建设管理的重任。“十一五”期间,他见证了阿城公路建设的里程碑式发展,因为他就是这大发展的组织者之一。2004年至2005年阿城共建设70多公里通乡公路,点多、线长,作为质量管理负责人,他天天在路上巡查,简直泡在了工地里,没黑天、没白日地忙碌着,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强化施工、监理管理,他坚持深入一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调研解决,他提出了施工合同10%按质量评比以奖励的形式兑现,监理费固定加浮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质量是管理出来的,他把严管、严罚作为法宝,把健全监管措施作为有效手段,检查质量的结果全区通报,采取聘请沿线群众代表监督施工质量的办法对施工单位建立起24小时不间断的监管体系。严管严罚措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我区实施的通乡公路项目在哈市质量监督站检测中一次性百分之百通过,在全省罕见。
2008年,我区红星至蜚克图通乡公路被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代表全省接受国家交通运输部检查。他连续半月住在工地几次通宵达旦施工,在交通部检查时得到了国家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黑龙江通乡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不次于高等级公路”的高度评价,为全省通乡公路建设事业争了光。
二、工作任务在变,为事业献身的责任感始终如一
2008年以来,阿城区实施了高速公路西出口、一中南出口、糖厂大桥、继电大桥四个出口改造工程,要求两年内全部完成,在缺少资金情况下,郑德强日夜坚守在施工一线,靠前指挥、精细管理、严格监督。尤其是2010年实施420米的金都大桥建设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工期之短、造价之低,创造了阿城交通大项目建设的历史。无论是前期工作还是具体施工质量管理,他都是具体实施者,出色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是郑德强最为繁忙的一年,也是他最高兴的一年,因为从2006年起就开始筹划的香阿快速干道项目(哈阿公路)开工建设了。作为工程副指挥的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一次性投资5个多亿,一次性参与20余公里一级公路建设,这在他人生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感慨万千、夜不能寐的他把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项目管理中。大年初二,他就率领技术人员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踏查路线;漆黑的深夜他和设计人员讨论、优化建设方案;炎炎夏日他深入施工一线,现场解决施工技术难题。随着金都大桥的建设和旅游路的开工,他忙得像个陀螺,没时间照顾要高考的儿子和生病的父母。哈阿公路通车了,必将对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大的拉动作用。现在他又在为即将开工建设环城公路项目不知疲倦的奔走于省市各部门办理前期手续,交通大项目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三、打交道的人在变,严于律己的原则始终牢记在心
公路建设是富民工程,也是德政工程,而在一些人眼中,却是一块淌油的“肥肉”。为建设优质廉政工程,郑德强更是殚精竭虑,完善了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他从自身要求做起,坚持立正身子做人、弯下身子做事的原则,杜绝办人情事。他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党性原则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最高情操,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2010年、2011年的交通大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和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好评,他更是以此为鞭策,全身心地投入到2012年的阿城区大项目建设之中。
在车来车往的公路旁,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有一个忙碌而又坚毅的身影,用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诠释着对公路建设事业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他就是郑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