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一片丹心铸师魂
2014-01-21 14:08:3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冯德彬,男,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阿城区第二中学学年主任。十几年来,他默默耕耘在阿城二中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把全部的精力和爱心献给了这所学校,献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他先后两次被评为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四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连续六年被评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背后是一个青年教师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是一片丹心育桃李的无私奉献,是高尚师德铸就的一座丰碑。

  一、筑丰碑——用专心引领教学的方向

  冯德彬199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第二中学,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认真钻研,勇于创新,98年主持创建了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尤其适合二中生源特点的“提纲导读与强化点拨”教学模式,并成功实现了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整合。这种模式与新教材的内容编写方式非常吻合,但却比新课改提前了整整10年。这种模式被全组教师推广使用,99年到09年,二中化学组先后有9名教师按照这种模式设计的公开课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6年,他创造性地推出“科任教师课堂管理纪实”和“考场管理纪实”的管理方法。给任课教师下发课堂管理纪实本,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时下发带有学生座位号的记录单,及时记录学生考试中的表现,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管理意识,学风考风明显好转,此方法已在全校各个学年推广实行。这种做法与2008年才开始的新课改所要求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谋而合,比新课改还提前了两年,充分体现了冯德彬在探索学生管理与评价方式上的前瞻性。

  经过三年的努力,2009年他所领导的学年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二中高考成绩的历史性突破。一表进段人数55人,大大超过历届,并有一批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等全国名牌院校。这对生源为全区500名之后的学校来说,可称点石成金。

  二、当蜡烛——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前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之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

  98届六班孟某某,入学初期学习状态很好,后来突然变得忧郁,成绩急速下降。冯德彬后来得知,她的父亲在意外中去世,家庭的变故给她极大的打击,使她一度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了信心。关键时刻,是冯德彬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重新唤起她生活的勇气与动力,学习成绩得到了恢复,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一所名牌医科大学录取,现在已经考取了医学博士。

  冯德彬除了对学生真爱的奉献,还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达到了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2009届有个叫王某某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意志品质薄弱,在军训中总是溜边偷懒,叫苦叫累。冯德彬顶着烈日站在炎热的训练场上以身示范,使他深受感动,尽管训练很艰苦,却再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了。当训练结束他为学生们的勇猛冲劲喝彩时,学生们笑着说:“老师都在炎炎烈日下,如果我们学生不坚持,实在是没道理。”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无论是包宿上网的学生,还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无论是性格倔强的学生,还是心理忧郁的学生,冯德彬都在思想上关心他们,感情上亲近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使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顺利的完成了学业,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三、化春蚕——用忠心担负学校的重任

  1996年,同备课组汤老师手术住院,汤老师三个班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再加上自己的两个班,共五个班的课。又赶上会考复习加课,每天七节课的工作量,没有备课时间,只能回家备课到深夜。历时2个月,每天累得腰酸腿疼,但他毫无怨言。同年十月,他筹备结婚,但并未影响工作。周日举行婚礼,周一学生就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阿城报社记者得知后特地来到学校采访冯德彬,并以“新婚献讲台”为题报道了这一事迹。

  从1998年到2003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化学教师短缺,他连续五年跨教材授课,备课量非常大,有时甚至要备三套教材,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给领导出任何难题,一直默默地承担着重任,每当有人提起,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年轻,又是党员,服从组织需要是我的责任”。

  2007年学校迎接哈尔滨市示范性高中检查。作为学年主任的他,既要积极组织教师迎检,又承担了学校文化长廊的设计、文字组织工作。迎检中,还要以教师代表的身份参加教学设计笔试,讲一节公开课。繁重的工作没有将他压垮,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工作热情。他连续数日工作到深夜,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突出的工作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迎检的各项工作,为学校成功晋升为哈尔滨市示范性高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做人梯——用热心解决他人的困难

  在冯德彬自身成长和取得成绩的背后,有他十五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有他协调化解矛盾的苦口婆心,有他在同事家里婚丧嫁娶时的忙前跑后,有他在同事生病时的照顾与慰问,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们经常说:“小冯这个人啊,心里永远装着别人。谁有困难,他都尽心帮忙。”

  冯德彬时刻都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报名参加“抗击非典救护小分队”。2006年本校一个学生身患重病,他率先捐款300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捐款500元并带动全学年师生共捐款两万余元。

  一个人的身份有多种,可一个人的精力却有限。作为教师,冯德彬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而作为子女,他却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2009年,他的母亲患深度静脉曲张,急需做手术。当时正值学生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从母亲住院到出院,冯德彬脱不开身到医院照顾老人。志愿填报结束后,才匆匆赶去医院。二位老人对儿子从来没有抱怨,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冯德彬才能在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落叶有声,大爱无言。冯德彬老师,是阿城二中教师队伍中杰出的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教师拳拳的赤子之心,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高贵师魂,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明白了信赖、赞誉得来的艰辛。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