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丽是阿城区河东街道居民,她曾为自己的未来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这个梦让她在生活的长河中,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带着忧伤和责任使她至今没有醒来。有人为她感叹,有人为她惋惜,还有更多的人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她实实在在为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新篇章。
1981年,宋丽丽出生于牡丹江市的一个偏远小城,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做家务。在宋丽丽的记忆中,她人生中的前四年似乎是她到目前为止过得最单纯,最快乐的日子,可是那段时光因年幼而感到很短暂,在现在的记忆中显得很模糊。在她出生后的两年,妹妹来到了这个世界,接下来两年,第二个妹妹也来到这个世界。思想守旧的父亲,认为没生男孩断了香火,加上超生二妹乡里的罚款给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往日的宁静被父母的吵闹声所代替。母亲默默的背负下这一切,白天到田里劳动,遭受着邻里们异样的眼神和不能生男孩的闲言碎语,晚上照顾宋丽丽和妹妹们,从穿衣吃饭到爱的呵护,母亲变得少言寡语,只有见到她们姐妹仨才会露出笑容。由于父亲的酗酒,姐妹仨相继上学,家里生活越来越拮据,懂事的宋丽丽已经懂得了母亲内心的惆怅。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品学兼优的她主动放弃学业,在做出这个决定的夜晚她将头深深的埋在被里,无声的一直哭到天亮。第二天,宋丽丽开始下田劳动,开始分担洗衣、做饭的家务。20岁时,她出落的美丽漂亮了,头脑也跟上了时代。她认为光靠几十亩地是改变不了生活现状的,她想凭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外出打工挣钱帮父母养家。2001年,宋丽丽凭漂亮的相貌和较强的能力,在北京繁华地段一个四星级酒店做迎宾员工作,这一年她以丰厚的收入回报了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丽丽日益成熟,她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生,对新生活有了朦胧的憧憬和向往,开始编织每一个少女都有过的美好梦幻。在2002年有个小伙子进入了她的眼帘,是在同一个酒店做厨师工作的阿城区的赵洪昌,也许是同乡的原因吧,使他们一见如故,很快步入爱河,并确定了终身。
同年,俩人正式结婚,婚后回到了阿城原种场家属区和赵洪昌的父母一起生活。2003年冬,宋丽丽为赵家喜添一子,给幸福的家庭锦上添花,她沉浸在做妻子和做母亲的幸福之中。然而这刚刚到来的幸福生活却让丈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宣布停止,这年丈夫突然觉得腰疼痛难忍,跑遍了阿城区各家医院及省内各大医院,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2004年初,被哈医大诊断为强置性脊柱炎及股骨头坏死,生活戏剧性地和宋丽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并没有朝着她编织的美梦发展反而走向了对立面。从那时起到现在丈夫卧床不起,整天疼痛叫苦不迭。一晃十年时间过去了,这十年说起来轻松,然而她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治病花费了巨额费用,公婆不得不卖掉原种场分给的福利住房,一家人租借在叫做三亩地的临时不足20平方米看地用的房子。为治病欠下了5万元外债不说,每月丈夫吃药费用就得一千多,公公每月900元的收入及政府给的低保根本不够,婆婆没有工作,身体又不好,外债数额不断加大。丈夫大小便失禁需要照顾,每天还要为他变换睡觉体位,公公因为儿子的病上火也重病一场,现在只能做到生活自理。孩子周岁时还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说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治疗最后落下先天性听觉障碍(一级残疾),靠助听器和人交流。
女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当娘家妈得知她的遭遇后,曾暗示过宋丽丽,让她另做打算,街坊邻居也为她的沉重付出和暗淡前途表示担心。她的思想也曾动摇过,想法也曾犹豫过。夜晚当宋丽丽把一家四口人安顿入睡后,眼望星斗,面对窗外零下20几度严寒的白色世界,仿佛看到了公公和婆婆年迈无助的可怜身影,仿佛听到了卧床不起被病痛折磨的丈夫的痛苦呻吟,仿佛又看到一个小男孩在黑暗的冰天雪地里跌跌撞撞地寻找着妈妈。当天没亮过路汽车的喇叭声使她回到现实中的时候,泪水不知不觉再次浸湿了她的被角,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坚强走下去的泪水。当新的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时,宋丽丽的身影又和往常一样出现在了厨房里,房上的烟囱又和往常一样冒出了缕缕青烟……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宋丽丽则认为上天虽然这样安排了她的人生和梦想,她就要现实的面对,当自己的付出为他人带来幸福的同时,她也有一种由衷的安慰和高兴,随之也带来幸福的成就感。从2004年起到2013年,从儿子出生到现在就读小学一年级,嫁到赵家这十个春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磨难。平日里的她总是穿着一身褪了颜色带有补丁的蓝色运动服,十年来所付出的辛苦和营养的缺乏使她的皮肤变得很粗糙,容貌显得很衰老,这些却依然遮不住她的美丽。
我们祝愿宋丽丽会在自己的努力担当中,在好心人和社会的帮助下,克服家庭遇到的困难,各方面都会慢慢好起来,而她也会重新编织并去实现自己新的梦想。
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四、责为民所尽,敬业为党
王敬芳深知社区党员生活在居民中间,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广大居民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为了让党员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她还把社区的党员根据居住地点划分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挂着同样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有困难找党员的字样,下面是这个楼院党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自社区开展“创先争优”以来,这些党员义务为居民修整庭院、清理乱贴乱画、帮助失足青少年、调解邻里纠纷、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居民等做了很多很多。有的党员家庭并不富裕,但只要听说哪家居民有困难,都能慷慨解囊,尽其所能。他们在王敬芳的带动下,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王敬芳同志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凭着对街道社区工作的热爱,凭着对居民群众满怀牵挂的心,以一个新世纪、新时期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形象为笔,书写着美丽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