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杨禹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哈医大一院83岁的终身教授张亭栋和她一样是位寂寂无闻且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作为主要人物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他们的成就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音。日前,83岁的张亭栋荣膺本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5年9月19日,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的2015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3岁的终身教授张亭栋荣膺本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励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治疗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张亭栋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清晰表明:三氧化二砷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而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他是我国在单体化学药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认的屈指可数的成就之一。三氧化二砷经过哈医大一院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在1990年代后面向全国推广,其后推广到全世界。随后,哈医大一院血液科专家周晋教授开创的“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纠正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规静点时发生率很高的“高白细胞血症”,降低了“类维甲酸综合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如今,三氧化二砷成为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
2015年度“求是奖”19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颁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厦门大学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获得“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马明明、焦雷等10人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杨振宁、孙家栋、施一公等学者为获奖者颁奖并致辞。
19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受黑龙江省卫生厅委托,到大庆市林甸县民主公社去调查当地的一个偏方。据传,那里有一名老中医的母亲得了皮肤癌,老中医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迹般地治好了母亲的癌症。老中医由此开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医的偏方是真是假?张亭栋的一番调查,引出了后来被一些学者誉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研究组的西药师叫韩太云,他把“713”做成了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并做了许多动物实验。而张亭栋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没有可能用“713”来治疗白血病。“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西方,19世纪和1930年代也曾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饶毅等人在经过对史料的研究和甄别后认为,“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人物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个人有意义,而且能刺激国际医药界感兴趣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这两项工作用事实表明了中药的巨大潜力。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纯、分离晶体,以及分组分做临床试验、动物毒性试验、针对特定的白血病类型等,使用的都是现代科学方法。
颁奖大会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颁奖词中说:"三氧化二砷,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研究中药抗癌的过程中,张亭栋是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
三氧化二砷分子式As2O3,是一种毒药,也是传统中药之一,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砷化合物,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应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治疗机理一直不太清楚。因砒霜有急性毒性作用,长期接触还有致癌、致畸作用。国内很多学者对“As2O3”以毒攻毒治疗机理做了很多研究,但一直未能揭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