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省农业科学院党组
近年来,省农科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搭建发展平台,创新引才方式,完善评聘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勇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为全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2011年11月28日耕作栽培所博士后科研分站博士后进出站答辩报告会。
一、搭建发展平台,深度培养开发现有人才。紧紧抓住人才深度培养开发这一关键,不断优化科研工作条件,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一是为人才潜心研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新建检验检测大楼、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8412亩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68亩的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打造了大豆、玉米、水稻等12个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团队。目前,全院159名博士中有77名是在职培养的。2013年以来,全院共争取市级以上大项目470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01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9个。二是为人才服务产业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创立“五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先后与39个县市、3211个村开展院县、院村共建,建设专家大院39个。2003年以来,全院有729名科研人员通过共建推广新品种3892个、新技术513项。特别是与兴十四村共建的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该村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7.6万元。创立省级龙科企业孵化器公司,设有大学生创客空间、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和规模企业加速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工商税务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一站式办理服务,目前已有27户企业入驻。三是为人才提升水平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先后与美、俄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大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和第三届中•挪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互派访问交流学者600多人次。苗木所王晓丹博士经过出国访问学习,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且有1篇论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达11.47。
二、创新引才方式,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始终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刚柔并济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一是建设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建设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和龙科种业集团种质创新2个院士工作站,聘请了张齐生等8位院士。这些院士专家指导我院耕作栽培、生物技术等研究所开展的小麦油菜复种、多种牧草的分子改良、特有南瓜品种的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分析等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二是出台引才政策,刚性引进紧缺人才。先后出台10项人才政策,对引进博士给予10万元安家费和6万元科研经费,对哈外单位引进的博士再多给5万元安家费,并将引进的王延峰、冯鹏博士的家属调入院里工作。近些年引进的82名博士均成为我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中土肥所引进的王爽博士,多次获得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牡丹江分院引进的王燕平博士,入职第二年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佳木斯分院引进的冯鹏博士,获得省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三是借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创新人才团队。在全国农科院系统率先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为我省首家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质的科研单位,创新成立的2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招收博士后295人,增强了全院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三、完善评聘机制,科学评价使用人才。职称评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院通过推进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一是坚持评价机制与我院职能定位相结合。我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为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定的激励作用,在省人社厅的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我院尝试在自然研究、农业技术和实验这三个主系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聘任,探索建立与职责任务结合更加紧密的差异化评价机制。先后有260人直接评聘为高级职称,其中17人成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有40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重大专项。二是坚持评价标准与三农工作实践相结合。取得职称评聘自主权后,我院克服过分强调学历、资历和论文的倾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主要看获奖成果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多大的适用性,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依此出台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业绩量化考核办法》,把服务“三农”列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实行技术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等待遇,推动全院每年有近600名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彻底解决了科研与实践脱节问题。三是坚持评价结果有利于服务支撑农业生产。按照新标准,28名在服务“三农”中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大庆分院的李志学因科技服务贡献突出,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后,孩子高考都没回家,始终蹲守在兴十四村进行技术指导,高水平的瓜类生产技术赢得了农民的广泛赞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继续抓好黑发〔2015〕6号和黑发〔2016〕20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加快人才政策创新步伐,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