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0日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2月份的北国进入了最严寒的冬季,大多数野外工作都已偃旗息鼓。然而,在林口县的莽莽雪山中,有这样一支功勋地质队仍不分昼夜,爬冰卧雪地在密林深处寻找沉睡的“地下宝藏”。
日前,伴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记者和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的地质队员一起坐车奔赴西北楞石墨矿普查及三合村石墨矿(西北楞石墨矿三合村矿段)普查的勘探现场。进山的道路本来就狭窄,连日的降雪,让路面变得异常颠簸难行。半个小时后,我们不得不弃车步行进山,一路上看着路边岩石层不时有小红布条随风飘动,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随行的地勘六院院长李绍铜介绍说,这些都是他们勘查过工作的标记。一路跋涉,终于看见树林中横着两条大红条幅,彩旗随风舞动,不远处一台钻机被厚厚的塔衣包裹得严严实实,高高地耸立着。撩开帆布棉门帘进入搭建的钻机场房,钻井旁一盆红红的炭火烧得正旺,轰轰钻机马达声直抵耳鼓,几名钻探工正忙着拆卸钻头取岩芯,机房外一排摞在一起的木箱里面放着取出来的岩芯,地质队员给这些样本做着详细的描述。
常年的野外工作让钻井队长孙吉祥脸膛黝黑,声音响亮。他说,数九寒冬施工,对地勘人来说是不常见的,因为这个季节水管里的水会结冰无法送到机台,水对钻机就像血液对人一样重要,没有水钻机就不能转动。但今年的情况特殊,必须抢出进度为明年找矿提供科学依据。于是就把水管缠上电热膜进行加热,保证供水。为早日完成任务,钻机24小时不停工作,钻井工人三班倒,天冷路滑,常常需要步行进山,风餐露宿,特别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大家有个信念,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决不能给“功勋地质队”这个荣誉称号抺黑。
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曾被原地质矿产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是我省找矿主力军,先后探明了伊春大西林铁矿、小西林铅锌矿、逊克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翠中铁多金属矿、萝北云山石墨等享誉全国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该院西北楞石墨矿普查项目负责人欧阳荣京说,近年来,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六院把石墨资源作为重点勘查方向,先后在鹤岗、双鸭山、佳木斯、牡丹江、林口县等地优选石墨勘查区39处。目前,西北楞矿区和三合村矿区一共施工40个钻孔,完成钻探工作量9700余米,槽探37000多立方米,所有槽探和大部分钻探都见矿,找矿成果比预计的要好,发现矿体厚度和品位比较稳定,勘查类型变简单了。从物探异常和矿体走向延长来看,大概有5条石墨矿带。三合村石墨普查区是西北楞石墨矿普查区向北延伸部分,目前已完成物探工作,发现了与西北楞矿区相似的物探异常,经槽探工程验证,已证实物探异常为石墨矿体所引起,推断远景石墨矿物资源量可达1000万吨。
据李绍铜介绍,林口县西北楞石墨矿是六院在2012年进行黑龙江省佳木斯隆起铁多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时发现的,并于2013年在省地矿局的支持下自筹资金,通过创新、绿色、优质、高效、平安勘查,把找矿重点迅速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上来,抓住我省石墨资源天然丰富,勘查程度比较低这一特点,精准发力,最终实现找矿突破。随后申请了黑龙江省首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于2016年6月下达本次普查工作的项目任务书,项目组立即出队进行基地建设。7月15日开始全面施工,开展测量、物探、槽探、浅钻和钻探工作,开动钻机12台,参与项目施工人员200余人。目前项目组加班加点,开展冬季大会战,预计年底前西北楞石墨矿野外施工将全部完成。
说起西北楞石墨矿的勘探成果,李绍铜兴奋地说,今年的探矿工程发现原圈定的石墨矿带向南、向北延续较好;加密工程显示矿体连续性也好,与设计基本吻合;新发现的两条石墨矿带具有一定规模,石墨品位较高。经过对区内石墨矿资源量进行粗略概算,可探求石墨矿物资源量2400万吨,普查工作结束后预计可探求石墨矿资源量3000万吨。根据目前工作情况可以保守地推断,六院将向省政府提交一处超大型石墨矿山。
2016年也是我省实施的地质找矿三年专项行动的攻坚年。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和省地质矿产局精心部署,创新管理机制,服务监管到位,科学规范地质勘查,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在全省广袤的林区划定了220个项目区,开展测量、物探、槽探和钻探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各类项目成果初步显现。西北楞石墨矿的发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离开钻探现场时,雪越下越大,六院还有7台钻机数十名地质队员奋战在勘探一线,地质生产冬季施工正酣。隆隆钻机马达响,压低了风啸,驱散了寒冷,震荡着白雪皑皑的山谷,一处超大型石墨矿山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