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5日讯(记者王忠岩 孙晓锐 庄园)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隆重开幕。会上,张海华代表省工商联作了大会发言。

张海华代表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发言 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外来投资者投资兴业的“试金石”。近年来,我省发展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优化的氛围正在形成。但在我们座谈调研时,民营企业家反映:“上面的政策像阳光,透过树叶很光亮,具体落实仍不畅”。企业家们觉得,现在发展环境上边总体不错,但制约企业发展的“三门”、“中梗阻”、“末梢炎”等问题依然存在,还需更加一把劲,打通优化发展环境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症状。
症状之一,公共服务上的障碍。我省持续加大整治环境力度,企业家们以为,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后,会吹来新一轮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春风,春风虽拂面,但依然难度“基层关”。个别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基层科所队依然是“绊马索”、“阻路石”,环境病久治不绝。
症状之二,政策落实上的障碍。“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我省密集出台了近百个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但企业家反映:“政策虽闻着香,但没完全吃到嘴里,形不成营养”。一部分企业家对市场高度敏感和关注,但对出台的政策关注度、敏感度不够。另一部分企业家反映获得政策渠道有限,获得面窄,有时候申报项目刚知道就截止了,很多时候是没注意到。还有的企业家反映,政策制定时,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不够,接地气不足。政策实施后,缺乏后续的跟踪和评估问效,政策落实好坏没人知晓。
症状之三,思想上的障碍。思想障碍越向下越突出,“衙门思想”、“老大思想”、“求我思想”依然存在。政府“一次性告知”的要求,在部分基层单位不能很好落实,还存在着办事流程复杂、手续繁琐、要件要求随意等问题。有的企业跑多次、托关系、找熟人送礼才能办成事。还有不正当人情和利益交织、乱办事的现象。
以上种种情况,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龙江发展的活力,也伤害了企业家到我省投资的热情。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国务院2016年12月22日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守信践诺、失信惩戒,并要求建立政务诚信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各地、各部门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和工作办法。建议省委省政府对13市地和有关部门开展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并形成社会各方对政府的政务评价监督体系。各市地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开展政务诚信第三方评估时,让民营企业参与到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和监督中,以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等行政行为。同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地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年度考核,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强政府政策精准有效供给。把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作为政府出台政策的前置条件。出台政策时,要注意政策到达性,特别是要用好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渠道,拓展政策到达面。政策实施后,特别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要做好评估、跟踪问效,验证政策落地效果,让企业闻着香、吃着甜。
三、形成优化环境的合力。党委牵头,集合省委环境办、省政府投诉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界的合力,对13市地和省直的职能部门设立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台账,对每一起危害环境事件登记造册,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在省委开展专项巡视工作时对损害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巡视内容之一。应常态化开展企业对窗口部门、执法、执纪部门满意度测评,对满意度低的限期整改、严格问责。加强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团体的社会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媒体既要讲好龙江故事,发出龙江好声音,也要敢于报道反面案例,让民营经济在阳光下发展,让民营企业在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