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二九一农场 依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做强农业
2017-02-28 10:54: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雪媛 刘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2月28日讯 2017年新年伊始,二九一农场工信委就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农场与厦门粮食局进行了无缝对接,将“引粮入厦”,20.4万吨黑土地精制大米即将打开南方市场,这是该农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激发粮食产能的典型成功案例。

  2016年以来,这个农场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扶壮龙头企业,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订单农业,构建起“种、管、收、储、加、销”一体化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

  优化环境

  孵化绿色产业集群

  二九一农场在“跳出农业抓农业”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工业化抓农业,加强园区、龙头、企业建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通过产业深加工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这个农场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农场加大投资,对园区硬件设施进行重点打造。累计投资1300万元为园区建水泥路,铺设高压线路,铺设通讯、通水线路及香化、美化、绿化等,优化园区环境,由管委会协调工商、电力、土地等部门,为园区解决活动场所、用电等问题。

  在园区建设之初,这个农场就在“一业为主,三产融合,综合开发,重点突出,发挥优势”的原则下,聘请佳木斯专家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和建设,摒弃竞争力弱、能源高耗、低端低效企业,重点吸纳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入驻。积极争取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原料保障、耕地占用补偿费减免等21条优惠政策。积极与集贤县政府进行协调,为企业争取享受集贤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机会,同时,对企业进行先进生产技术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吸引以骏安为龙头,桐润、茂泽、金泰、鸿源5家粮食有限公司入驻园区,累计引资3.7亿元,打造起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龙头带动

  刷新农业产业格局

  以工业园区为孵化基地,通过多种扶持措施,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壮大龙头企业。着重打造鑫骏安合作社龙头企业,扶持鑫骏安合作社整合旗下骏安米业、农资、配肥站3户企业,吸纳成员352户,投资1000万元,对5万亩耕地进行全程托管示范种植。

  农场工信委主任赵亮介绍:“为扶壮鑫骏安合作社龙头企业,我们为其申报我省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项目,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申报区域性龙头企业、贴息贷款等;在农业培训班、农业现场会上宣传合作社概念、经营模式等使职工对合作社有所了解;技术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无偿技术支持和服务;在粮源上优先供给合作社。”通过这些措施,农场构建起“龙头带基地、基地加员工”的农业产业格局。

  托管模式

  实现规模集约种植的经营模式。为了解决职工积极性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等问题,农场进行了广泛宣传。骏安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献秋为职工群众算了一笔对比账:规模种植比自主经营亩节省成本80~100元,农户公顷效益提高1500~2000元,分离出来的农户可打工,年额外增加收入1.5~2万元。通过两头算账,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职工的认可。

  合作社与28户旱田种植户、240户水稻户签订了托管协议,完成土地规模经营5万亩。为保障职工利益,农场协调合作社与职工对接,监督起草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直供直销”协议。从种植到收购全程监督、协调,确保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农场党委促成鑫骏安合作社与中种、中化、中粮结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依靠中化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农机、农技、金融、农资、农产品销售服务五大服务体系,全方位、全过程为职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育种、配肥、种植技术到田间管理做到统一指导。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降低化肥商品量2.5~3.5公斤/亩,节约化肥投入5~7元/亩。农场加大侧深施肥插秧机补贴力度,补贴124万元,引进插秧机29台,通过运用测深施肥新技术的200公顷水稻,经秋后测产,水稻增幅7%。合作社还与中化集团签订订单,引进空育“131”水稻品种,收储后,由中化集团统一收购,农场20万吨优质米可实现直供直销。

  纵深发展

  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过去二九一农场一直存在收储与加工脱节的瓶颈问题。为破解难题,农场引资4亿多元,整合东方益源、骏安、通润等几家企业仓储资源,按照中储粮标准建设仓储库,使农场粮食仓储能力达到70万吨;积极与中储粮战略合作,争取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和补贴,保证不压价、不压等,确保职工收益,同时保障粮食收储安全。

  鑫骏安合作社旗下米业公司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日本佐竹精制大米生产设备,年加工水稻30万吨,结合北大荒米业10万吨加工能力,使农场水稻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农场当年所生产的全部水稻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为保障加工、粮源品质,按照“一队一品、一地一品”因地制宜、因队制宜的原则,订单种植,统一品种,高价回收;农场依托有机认证优势,打造高端有机米,不仅为农业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也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该农场还以合作社的形式建起可追溯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农场建立全天候跟踪可视监控系统,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与此同时,由农场工业科牵头,带领粮食加工企业到哈尔滨万达广场超市、南极批发市场等进行对接;线上加入黑龙江大米网,并在淘宝、京东、微信微商线上接单销售,实现线上线下联通。互联网销售的跨越式发展使2016年全年工业增加值7862万元,利润2019万元。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