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雷锋日"走近哈市首位注册青年志愿者王玉林 志愿服务三十余载成了36位老人的“儿子”
2017-03-06 07:30: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6日讯 5日是雷锋日,哈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第九届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表彰大会,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十个集体获“哈尔滨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刘硕等十人获“哈尔滨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会上,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黑龙江省首位希望工程捐助人、哈市首位注册青年志愿者,已经58岁的王玉林,和现场志愿者们分享三十余年的志愿故事。多年的付出,让王玉林成了36位老人的“儿子”。

  “做临时儿子8年差点儿成不了家”

  王玉林告诉记者,首次成为一名志愿者是在1982年,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他义务照顾起70多岁的邻居马艳春夫妇。“他们孩子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临走前就把两位老人托付给了我。”实在的王玉林接下重担,真的成了两位老人的儿子,“劈柴、烧水、买粮,一个月30元工资,买东西要花去大半,我这一干就是八年。”

  有邻居劝说王玉林,“干啥那么傻,简单照看一下就行”,实心眼的王玉林却十分认真,一天两次看望老人,清晨五点起床给老人生火。“照顾两位老人八年多,先后也送走了两位老人。那时候没办法说对象,差点成不了家,我这天天往别人家跑当儿子,哪个姑娘敢嫁给我啊!”老人的儿子李先生后来得知,感动得只能用泪水表达谢意。

  “做‘异地爸爸’5年让我有一个牵挂的人”

  在王玉林的书架上,至今保存着20余封笔迹稚嫩的感谢信。1990年,王玉林来到黑龙江省青基会捐出20元,希望帮助龙江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我选择了鸡西8岁的吴连华,她父母重病,两个弟弟还不太懂事,上过小学一年级后就辍学了。”连续五年,“异地爸爸”王玉林每个月都会给吴连华寄钱,直到吴连华小学毕业。“她只要每次学习有进步了,都会给我写信,我都满怀希望地等着,在鸡西,我还有个姑娘,有一个让我牵挂的人。”

  为了联合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1998年3月5日,王玉林在哈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回归求助者中一切从零出发”

  在我省学雷锋先进人物孟广斌眼里,王玉林做志愿做得质朴、纯粹,“他常给老人打电话,在老人家的时间比在自己家的时间还长。”四十年未见的老同学刘林雨,在了解到王玉林的事迹后,几经找寻,老同学见面不忙叙旧,反而把做志愿的话题说得火热,“我们同学都说他是‘活雷锋’,都要和他做志愿。”

  对于下一步算,王玉林只说了一句话,“放下所有的荣誉和掌声,回归求助者中,一切从零出发。”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