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市可移动文物首次调查摸底 历史文物近九成藏品最丰富
2017-03-08 20:32: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隽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8日讯(记者张隽珊)日前,哈尔滨市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哈尔滨市辖区内5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认定藏品15014件/套(不含古籍普查数据),其中,历史文物13422件/套,占认定可移动文物近九成。

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对可移动文物普查摸底。(图片由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提供)

呼兰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测量文物。(图片由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提供)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建国60年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目的是为了在普查中掌握以及评估我国文物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与实际价值,完善我国可移动文物的登录机制、保护系统,加强保护力度,实现我国文物安全保护意识,进行文物资源的再利用。

  首次摸底可移动文物15014件/套

  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群工部副主任孙盛文介绍,自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就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哈市以县域为单位组织辖区内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填写录入文物收藏情况基本信息工作,并进行《可移动文物认定信息登记表》和《文物登记卡》的填写及全部可移动文物认定工作、藏品清库建账以及完善信息数据的整理存档。

  孙盛文告诉记者,去年10月,哈尔滨市完成了对全市9区、9县(市)的文物调查工作,对哈尔滨市辖区内5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认定藏品15014件/套(不含古籍普查数据)。普查内容涵盖1949年(含)以前,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1949年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录的;同时具有时代研究价值的化石等。

  历史文物占认定可移动文物近九成

  在被认定的15014件/套藏品中,珍贵文物4767件/套;一般文物10247件/套;其他藏品数量541件/套。而在珍贵文物中,一级品120件/套,收藏在9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宾县文物管理所存放的一级藏品数量较多。从类别上分,历史文物13422件/套,占认定可移动文物近九成。

  统计显示,哈市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平房区、呼兰区、双城区、宾县、方正县和尚志市。其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尚志市赵尚志和赵一曼烈士纪念馆等藏品均与1931年至1945年哈尔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有关。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普查成果为例,普查认定该馆共计认定文物5378件/套,占历史文物数量超过四成。

  金代文物丰富见证历史具有时代特征

  哈尔滨市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处集中收藏和展览金代文物的博物馆。此次普查认定文物近3000件/套,其中,金代文物占文物总量的59.79%。这些文物见证了金朝从1115年建国至1234年与南宋对峙统治中国120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吸取中原文化精华的时代特征。

  呼兰区在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按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进行分类统计,均分布在文物管理所、萧红故居纪念馆、区档案局、清真寺、天主教堂等地。其中,萧红故居纪念馆对认定的50余件文物不仅制作档案和建立文物帐,还定做文物展柜,摆放在展厅里对游客展示,并有专人保管负责。

  此外,在普查期间,哈尔滨市还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图片展”,该次展览是从哈尔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中精选出的8家国有单位的藏品,共计100余件/套,是对哈市文物普查精粹一次系统的集中展示。

责任编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