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王春颖)长期以来,农民创业就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隋熙明代表为此建议,国家创新“政府贴息+政策性保险+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推出适合农民需求的政策性农业普惠金融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隋熙明。
“商业化的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推出的涉农金融产品,金融创新不够、对抵押物有依赖、适合农民和农业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少、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隋熙明了解到完全商业化的涉农金融产品很难满足农民创业就业需求。此外,农民创业就业都不同程度存在抵押物缺少、信用意识不高等问题。面向农村的征信制度不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也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制约因素。
隋熙明代表认为,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需要多方面支持,更需要普惠金融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
短期内,制约农民创业就业的资金难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农业普惠金融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的出路在哪里?
隋熙明代表建议:国家创新“政府贴息+政策性保险+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推出适合农民需求的政策性农业普惠金融服务。设立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就业政策性贴息专项,明确补贴范围;探索以农发行、国开行为引领,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为协同,以“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开发支持农民种养殖、农业小微企业的“创业贷”“微利贷”“家庭贷”等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隋熙明代表还建议,完善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制度和增加保费补贴经费预算,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以解农民创业就业的金融信贷之忧。在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进一步扩大农业主产区保险业务险种和覆盖面,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提高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发挥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重要作用,在担保与再担保业务中设立专项业务服务,为农民提供金融信贷保障和服务。以科学制度设计推动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快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对接合作,扩大对农民“创业贷”“微利贷”“家庭贷”创新金融产品的担保业务覆盖面,将金融活水引入粮食主产区及农村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