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非洲小伙要用中医治病 迷恋中医的"歪果仁"冰城学医记
2017-03-12 08:37: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丁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三八节那天,一篇名为《俄坚强妈妈跨国求医救女冰城三姐妹危难中伸援手》的文章,感动了很多冰城人。这位24岁的单亲妈妈远赴冰城求医,采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就是中医针灸。

  中医在国外认可度的不断提升,据说一位俄罗斯女星每年都要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一次中医调养。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招收来华留学生至今,已培养了5000多名“国际人才”。中医文化传播,深入到了日、英、美、法、俄等30多个国家。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漂洋过海学中医的“歪果仁”,在中医文化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随记者的采访,去看一看他们的故事吧!

  莫桑比克留学生安德雷:

  援非医生让他爱上中医

  曾纠结咋给黑人看脸诊病

  还记得去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名将菲尔普斯那一身火罐印吗?

  如今,26岁的莫桑比克小伙儿安德雷正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的推拿科病房里,为患者制造这种“神秘的紫色圆形图案”。

  安德雷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留学生。他在中国学了一年汉语、五年中医,目前正在临床实习。他不仅通晓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汉语,还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也样样学得有模有样。

  安德雷第一次接触“中医”这个词汇,是在他的祖国莫桑比克。他说,虽然那里的医疗条件不是很好,可很多中国援非医生的前往,让不少当地人知道了中医。“听说十几年前,在我们那的首都医院,就有中国医生使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大家都觉得很神奇。”于是,带着这种“朦胧式”的向往,他来到了哈尔滨求学,并选择了针推专业。

  中医的博大精深,让安德雷十分着迷。尤其是眼下实习的康复科,更是被他认准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安德雷说,在莫桑比克,他的阿姨已经瘫痪20年了,他特别希望能把中医的康复技术带回国,治疗像他阿姨那样患病的人。说起学中医的感受,安德雷坦言:真的很难。让他最纠结的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甚至可以通过脸色,如面青、面赤、面黄等来辨症,“可像我们黑人,怎么看脸诊病?”好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他,更知道“望”和“看脸”只是众多辨症手段里的一点点。

  塔吉克斯坦留学生李恪:

  想传播中医的食疗养生

 “夏天少吃肉、冬天吃火锅”

  捏住针柄,轻轻捻搓几下,继而放开手指,一根根闪着寒光的银针稳稳地刺在皮肤上……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25岁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李恪小心翼翼地给自己扎了一针,体会针灸刺激穴位后的感觉。李恪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这位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小伙子,2010年来到中国,在新疆学习了一年半的汉语,之后来到哈尔滨,成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留学生。

  “最初到中国,只是想学汉语、了解中国,后来接触到了中医,便萌生了学习的兴趣。”李恪说,那时他很纳闷,一只手搭在脉搏上,怎么就能知道患了啥病?几根小小的银针扎在皮肤上,竟然能治病?经过5年的系统学习,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不由得一次次感叹“太神奇了!”

  “太难学了”也是李恪最切身的感触。“中医的很多术语都是古汉语,我先要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翻译成英文来理解。可是即使这样,还是经常出错。”比如说,中医里的消渴症和现代医学里的糖尿病很像。李恪问老师,消渴症等于糖尿病吗?老师却说是也不是,那时李恪一下就蒙了。后来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慢慢体会,才一点点弄明白。让李恪犯难的还有经络和取穴。中医理论将人体划分为12条经络、362个穴位。为了把这些记明白,他没少下功夫。扎假人、用笔在自己身上“点穴”,这些办法都用过。有一次,老师讲足三里这个穴位,告诉他“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这个“寸”他就拿捏不好了。李恪说,自己当时急得差点儿换算成厘米,可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不同,根本不能如此换算。当然,这些求学经历现在对于李恪来说,都是小Case。

  李恪最喜欢的是中医的“预防胜于治疗”理论。他说,今年7月他即将完成本科学业,不管是否继续深造,他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日后把这种“药食同源”的中医观点带回祖国,帮助那里因为偏爱肉食而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减轻痛苦。四季更迭,李恪也越来越注重养生,比如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三伏天吃点儿清热食品,夏季少吃肉冬天涮火锅等。

  法国美女留学生安娜:

  寒假回国给家人针灸按摩

  最想了解“中国咖啡”的神奇

  去看中医,被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诊脉是啥感觉?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内科门诊,26岁的法国姑娘安娜,因为要跟老师临床实习,一边听老师介绍病理,一边有机会为病患把脉。

  安娜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的留学生。她说,从高中起自己就迷恋中国文化、渴望学习中医。“第一次听到‘中医’这个词,是高中汉语老师说的。在那之前,我对电视上的中国古建筑、美食印象很深,所以听到中医更是好奇。”于是,大学期间,她一边选择学汉语,一边到自己就读的中医国际学院学了3年中医。“现在,在法国,知道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不但个别的大医院里有中医,还有5所比较有名的中医学院可以系统学习。”安娜说,促使她到中国读研,源自英国的实习。“在那里,我得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便通过中医孔子学院来到了哈尔滨。”

  一部5万余字的古医书《伤寒杂病论》,记述了397条辨症论治的方法、113个药方,这就是眼下安娜要通读并“啃明白”的内容。“比我之前想象得要难!”说起学习体会,安娜坦言,相较于针灸、推拿、把脉,中药和方剂的学习更难。中医9000多种药,300多个古方,都是她日后需要慢慢熟记和了解的。

  为了更好地熟悉中药、方剂,安娜一有机会就去实地学习;她说,有几次自己病了,就是用这种看着有点儿像咖啡的中药治疗的;这个寒假回法国,安娜用针灸、按摩等方法缓解了弟弟后背酸痛的症状,还教家人体会把脉的感觉……“虽然在法国对中药的限制和管理还很严格,但是学了中医后我知道,中医中药和推拿按摩等特色疗法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中医、西医也不是选谁不选谁的问题,很多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治疗上,在中国都是相互配合的。所以,以后回国我不但要把这种‘中国咖啡’的神奇告诉大家,还要把这些理念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医。”安娜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