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7日讯 汤原县太平川乡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上精准发力,大力推行脱贫攻坚“扶贫+”模式,因村因户施策,全力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确保今年6个贫困村1290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今年正月还没过,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华村就组织人员,加快20栋挂袋木耳扶贫大棚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大户引带、贫困户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并与去年建设的30栋木耳挂袋大棚,形成了50栋统一集中建设管理的小区,组建了鑫圣浩木耳种植合作社,可持续拉动村民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增收致富。2016年,太华村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食用菌产业、土地整理项目、外出务工等,实现了230户498人整村脱贫。太平川乡太华村党支部书记徐洪洋说:“今年年末预计实施旱改水近5千亩,我们将引导村民投身自主创业当中来,切身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及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不返贫。”
太平川乡大部分村屯地处山区、半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食用菌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是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最早、规模较大的乡镇。地处省道汤亮公路和大亮子河旅游沿线的竹青村更是依托比邻林场的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栽培。全村现有20个高温灭菌锅,达到日生产食用菌袋8万袋的规模。今年全村预计发展黑木耳栽培1000万袋,吸纳周边乡镇村屯2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村务工。许多贫困群众也通过发展食用菌实现了脱贫致富。竹青村贫困户王桂林说:“前两年,我们整这玩意也没有这个能力,经过乡村两级给协调贷款,我们整木耳住房得到了维修,学生上学我们感到了轻松,负担逐步减小。现在我们干劲都挺高,政府也给了不少实惠,给了不少政策补助。我今年做了10万袋,要说纯收入一袋也就一块钱。我们一年比一年干劲高。”
目前,太平川乡已建成木耳挂袋大棚134栋,全乡木耳总量可达2000万袋以上,预计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可带动180户贫困户脱贫。太平川乡还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全乡预计新增水田1万亩,计划种植杂粮、杂豆3万亩,已签订意向性订单2万亩。重点打造千亩连片旱道种植园区一个,打响旱稻之乡新名片。
去年,太平川乡江兴村党支部书记刘卫春联合5户村民,借助县里扶持农牧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设汇盈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已存栏肉牛534头,并联合45户贫困户,发展3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同时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江兴村贫困户李广军说:“我家里4口人,1公顷土地,没有其它收入,就是到合作社打点工,一个月两千来块钱。在这还能学点技术,争取早日脱贫。”
刘卫春说:“准备把这个牛场扩大规模,带动老百姓发展循环经济,现在老百姓也认识上去了,今年春天也想加入这里。种点有机的黄豆、有机的玉米和红小豆,现在有不少农户上我们这订购牛粪,准备上地,种点有机米。今年还有个农户准备把水稻合作社成立了,我们现在正在办理呢。”
为了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帮助农民、合作社协调贷款,并在各乡镇率先完成上了108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申办发放工作,可带动贫困户200户,每户年可增收3000元。争取资金在太华、太安两村分别建设了700平方米的幸福大院两处,可集中安置40名无保户、低保户和子女在外务工的留守老人。预计今年7月1日可实现入住。
太平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冰说:“通过近两年的扶贫工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产业扶持和政策兜底相结合,才能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由输血变成造血,真正达到脱贫效果。结合我乡实际,确定了食用菌产业、金融贷款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光伏发电、循环农业等五项举措,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已全面实施。近日我们将组织部分贫困户和种植大户到桦南、七台河考察赤勺、沙棘、紫苏、高蛋白大豆等经济作物,力争实现订单种植3万亩,并且在我乡10个建档立卡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年增收150万元,带动300户整体脱贫,选址工作目前已经完成。通过五措并举,使太平川乡6个贫困村617户1290口人实现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