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3日讯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港务社区30号楼就住着一位大家口口相传的孝子。今年55岁的张宪文与妻子张美芬照顾卧床父亲10年了。10年间,多少个季节更替可以数得清,可是为父亲翻身、擦拭了多少遍却如同长出的白发一样无法数得清……
爱,是传承。张宪文与张美芬结婚29年了,从张美芬进家门,他们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虽然房子不大,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疾病也都找上门来,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张继进照顾了十多年,孝顺的张宪文看在眼里,“我母亲走得早,那时候我们小,都是父亲照顾着。”母亲去世后,张宪文对父亲更多了份理解与呵护。
2007年,父亲张继进查出患有脑血栓、小脑萎缩,随着病情的加重,从最开始的行动不便直到卧床不起。张宪文说:“父亲这个病好多年了,2007年的时候突然加重了,没有什么意识了,每天就只能眨眨眼。”
在40多平米的房子里,两个房间被张宪文夫妇收拾得干净利索,虽然家里有病人瘫痪在床,可是在张宪文的家里闻不到任何异味,卧室干净明亮,厨房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最开始我们真的不知道从哪‘下手’,父亲一下子卧床了,总怕照顾不好,”妻子张美芬对记者说,“那时候,我和宪文每天做得最多的除了照顾公公,就是搜集各种照顾卧床老人的方法。”
10年,张继进没生过一次褥疮,张宪文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张宪文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给父亲翻身、擦拭,早上6点往鼻管里打流食,8点喂水,10点喂水,12点打流食,每天保证半斤鲜奶、一个鸡蛋、菠菜、油菜换着样做……一天4次流食、6次喂水,翻身、拍背,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在张宪文两口子的悉心照料下,张继进不仅没生过褥疮,体重还长了不少。记者看到张宪文为父亲拍背时,从鼻子里发出哼哼的声音,给父亲拍背、翻身后,年过50的张宪文也是满头大汗。
张宪文单位的效益不好,早就买断下岗了,为了生计原本在外地打工,父亲卧床后,张宪文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家,没出过远门。“我们两口子轻易不出门,不得不去的,我们俩就去随完礼马上回家。出去办事也是让姐姐们看一会儿,办完事马上回家。”张宪文对记者说。
张宪文不爱说话,做得永远比说得多,这是妻子给他的定义。父亲只能吃流食,食物只能打碎了注射到鼻管里。“我们经常询问营养师有什么食谱,怎么做,上网查各种方法回家尝试。”张美芬边为公公“做饭”,边对记者说。
从最开始的“麻爪”到如今照顾父亲游刃有余,月亮、星星都可以见证张宪文的孝心。“现在,宪文只要往老爷子的脑门上一搭就大概知道体温高低。”张美芬说。
如今,张继进每天躺在床上张着嘴,发出呼呼的类似呼噜声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状态已经维持了8年多。在张继进的床头,挂着一幅十字绣《百福图》,那是张继进过生日的时候,儿媳妇送给老爷子的生日礼物。“我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我说来来来,爸爸吃饭了啊,好不好吃。”张美芬笑着说。
采访时,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洒满了屋子。老父亲躺在床上,张宪文在父亲的房间给父亲往鼻管里打水,张美芬在厨房为公公张罗着“做饭”。这也是幸福的形状。
张宪文说:“照顾父亲我是应该的,但是美芬跟着我辛苦了,我赚不了什么大钱,还要跟着我吃苦。”不善言辞的他在采访的最后对记者说出了心里话,55岁的大男人眼眶有些湿润……
记者手记爱是传承也是坚守“如果你是一颗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我对你有满满的爱可是说不出,我会在你身旁把你搀扶,就像当初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张宪文说,当收看春晚听到这首《父子》时,他的眼泪哗哗地流,他多想像小时候那样,自己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有力的大手拍打自己。如今,他希望父亲还能像从前一样轻轻拍打他。
采访中,他们没喊过一声累,可是,照顾过病人的都会知道那种煎熬与惦记的焦虑。他们的孩子在上海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孩子最牵挂的也是爷爷,经常询问爷爷的情况。
张宪文夫妇乐观,尤其是张美芬,爱笑、给人满满正能量的感觉。采访中她的一句“老爷子以前对我很好,他老了,我就必须照顾好他”让记者很有感触。
父子之间的爱是深沉的,在张宪文这里,他们的爱却是“琐碎”,是一次次为父亲翻身、换尿布、打水。可是,在两个人的努力下,他们的日子就像那幅《百福图》一样,红彤彤、亮堂堂。“人到中年父亲仍在世,还给我照顾他的机会,我知足……”张宪文擦擦脸上的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