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24日讯 近日,在哈尔滨市残疾人脑瘫康复中心,中俄多位脑瘫患儿及其家长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围坐在一起,欢庆俄罗斯彩蛋节。在庆祝的队伍中,有两位俄罗斯双语志愿者显得尤为活跃,一位是年近五旬的玛丽娜,另一位是24岁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娜,两人和哈尔滨市残疾人脑瘫康复中心众多中俄家庭结缘,帮助他们一起让脑瘫孩子更顺利地接受脑瘫康复训练,帮助可爱的天使们早日站起来。23日,生活报记者走近她们,聆听一个个关于爱的故事。
做6年双语志愿者和很多孩子成“亲友”
“哈拉少,哈拉少……”在哈尔滨市残疾人脑瘫康复中心,玛丽娜热情地和身边的脑瘫孩子逐一打招呼。玛丽娜在康复中心已做了6年的双语志愿者,不少脑瘫患儿的家长为她点赞“哈拉少”。
玛丽娜的儿子撒哈拉是一名脑瘫患儿,六年前来到哈市残疾人脑瘫康复中心。“起初,玛丽娜对儿子的未来觉得很迷茫,后来经过康复治疗,她的儿子已开始进入康复正轨,生活自理方面有了起色,玛丽娜的心情也好了很多。”哈市残疾人脑瘫康复中心主任刘璐介绍说。
玛丽娜是个热心肠,在康复中心,她不但交到了俄罗斯的朋友,也和很多中国的脑瘫孩子及家长成为了无话不说的“亲友”。
7岁的小林林平时有点耍脾气,不配合治疗,玛丽娜就鼓励他,“好样的,加油,宝贝儿,你棒棒!”看到这位异国阿姨用略微蹩脚的中文鼓励自己,林林好奇地摸摸玛丽娜,竟认真练起走路来。此后,林林家人忙不开时,照顾林林吃饭逐渐成了玛丽娜的日常工作,“希望小家伙能快点好起来,现在他能敲非洲鼓,能说很多的话,这让我很高兴。”
为小朋友制作彩蛋还跨国扛来康复鞋
康复治疗师王岩坦言,玛丽娜俨然成了康复中心的大家长,“每次从俄罗斯回哈,她都会给小朋友带糖和巧克力,还在儿童节买来蛋糕,让中俄小朋友一起过节,前不久的俄罗斯彩蛋节,她还亲手制作彩蛋发给孩子们,甚至帮哈尔滨的脑瘫孩子联系在俄罗斯制作脑瘫康复鞋。看着胖胖的她从俄罗斯扛回来的四五双康复鞋,我们觉得玛丽娜太有爱了,这种爱不论国界。”
做志愿者刚六周安娜与小安娜结缘
24岁的安娜,腼腆文静,来自黑大俄语专业,已在哈读研一年多。“我在这里六周了,主要帮助俄罗斯脑瘫家庭解决生活和就医难题。”康复中心医护人员都知道,安娜有个5岁的小跟班——小安娜,她刚来时行走困难,经常不配合治疗,“我喜欢这个小安娜,我经常和她说话,帮她学走路,后来她能走得很好了,我又鼓励她说话,给她讲家乡的故事,现在她会跳了,能说几个字母,我很开心。”安娜说。
深夜奔赴医院做翻译助脑瘫孩子转危为安
一次一位叫Aisha的俄罗斯籍脑瘫孩子突然来到哈市求助,接到求助电话时,已是深夜,安娜打车来到医院,帮助Aisha的家人办理入院手续,因为治疗及时,Aisha病情得到缓解,家人用无数次的拥抱感谢安娜。“因为我会双语,来哈求助的俄罗斯人都只会俄语,而医护人员只能简单地用俄语与他们交流,我能够帮助双方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让脑瘫孩子更好地康复。”安娜欣慰地说。
短短的六周,安娜与许多中国孩子有了交集,“帮助脑瘫孩子们一起康复,让我觉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好像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会继续做好志愿者,让他们快乐,最重要的是健康长大。”
据介绍,从2009年起的8年时间里,哈市残联脑瘫康复中心承接省市政府惠民项目,救治1499人,许多孩子已能够进行自理生活,有的孩子已背起书包,走入学校,和同龄孩子一起正常学习。康复治疗师王岩说,有了像安娜一样的志愿者的帮助,许多俄罗斯孩子、中国孩子都活泼开朗起来,康复中心的工作因为有了这些志愿者的加入,工作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