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青冈85后仲维华成立合作社 打拼三年固定资产破千万
2017-05-04 10:01:57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5月4日讯 近几年的“五一”假期,对于仲维华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3日中午,记者在哈尔滨西站见到了风尘仆仆的仲维华,此时他刚刚从吉林公主岭出差回来。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在家乡青冈县的土地上已经摸爬滚打了三年。他告诉记者,自己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最有名的一个。“有着研究生的学历,又辞掉稳定的工作回农村种地,在当时可是炸开了锅。”仲维华说,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现在看来真的很值得,因为乡亲们纷纷加入合作社,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

  创业前·心系土地

  “农业有好前景 我要回农村”

  2009年,体育专业的24岁仲维华从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在绥芬河一所学校担任体育老师。因为家人都是农民,自己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让父亲很自豪。

  虽然从事的是教师工作,可每到寒暑假仲维华回家时,亲朋好友谈的大都是田间地头的事。“听大家谈论农村合作社的事儿,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甚至想去试试。”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栽培,他又选择回到牡丹江师范学院继续深造。

  “2014年,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大连的外企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但因为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对农业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期待,国家还鼓励建合作社,我就回到了家乡。”仲维华说。

  刚回到家乡的他,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到青岗当了一名体育教师。

  专心搞农业 决定创办合作社

  2014年6月,回到青冈县当教师后,对农业有着极大兴趣的仲维华,一直在工作之余研究农业的相关问题,并着手建立合作社。因在农业方面表现突出,仲维华不久便被调到昌盛乡农业站当了站长。

  “抓住机遇,搞农业也能让自己更快地实现价值”,就这样,迫不及待的仲维华,开始着手创办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托管的形式,与农民合作。根据地力情况,保证最低亩产(平均1500斤)。如亩产达不到合同标准,由合作社按减产70%进行补偿;如亩产超出合同标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3/7分红。”

  明晰的规划已经成形,可当仲维华告诉父亲,自己要一门心思搞农业,要回来种地的那一刻,父亲立即大发雷霆:“你堂堂研究生毕业,还要回来种地?早知道我还供你上学干啥?直接跟我种地不就得了……”

  “老仲家那小子疯了吧,研究生回来种地?看不得赔惨了……”乡亲们也议论纷纷。

  初创业·充满艰辛

  积蓄全都投在农机上 开面包车跑遍全乡

  仲维华组建合作社之初,步履维艰。“在农村,只要凑齐五个人,就可以组建一个合作社。当时只好从家人开始发展合伙人,经过软磨硬泡,我爸、姨父、姑父、舅舅,再加上我,终于凑够了五个人。但他们都表示,仅仅给我担个名,不投钱。”

  就这样,仲维华夫妻的30多万元存款,全都投在买农机上。仲维华告诉记者:“买完了农机,我们只剩下6000元。当时,我开着一个面包车,跑了一个寒假,整个乡都跑遍了,动员农民把土地交给我们管理……经过努力,第一年我们就种了700亩地。”

  全国各地学经验 农贸市场寻行情

  如今,仲维华的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了“种、肥、药、储、运、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为了做好这个合作社,长江以北的知名合作社,我都走遍了,为的就是把别人的长处学来。”

  仲维华告诉记者,即便是现在,他每到一个城市,都必须要住一宿,因为第二天起早,要去当地的农贸市场,看看当地的蔬菜行情。“比如我们前阵子去安徽,那个大葱拔干净装车,才2毛钱一斤,到黑龙江能卖到1块5,批发也要9毛左右。我们合作社的土地大部分还是种玉米的,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我们要随时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

  创业三年·收获颇丰

  合作社固定资产1000万 带领三百多户农民致富

  如今,仲维华的合作社,入社农户364户,总种植面积一万多亩。经过3年时间,大家把这个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做到了1000万元,一年大概能盈利150万元。“当初,他把我们的30多万元积蓄投了进去,我也很不理解,经常埋怨他!”仲维华的妻子马国荣说,现在合作社成为了家人的骄傲,也带领着乡亲共同致富,值了!

  “加入了仲维华的合作社后,我在合作社打工,半年就能赚一万多元,加上我自己12亩地收粮的钱,再加上低保钱,今年我的总收入会比往年增三倍。”当地57岁的贫困户杨昌礼表示。

  虽然合作社一天天发展壮大,但也有一件事让仲维华感到很迫切。“现在农村的确需要有知识、有文化、心系农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创业。这次去吉林出差,就是想把两个同乡年轻人找回来,加入合作社,跟我一起干,广大的农村天地,真的可以大有作为。”仲维华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