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30日讯 春耕之际,富裕县龙安桥镇龙安桥村村民董影和丈夫姜艳山,坐在家里仅有的一铺炕上望着窗前那片不大的菜园,盘算着今年应该种些啥。妻子十多年多病缠身,家里因病致贫,再加上去年又查出患肺部肿瘤,从四处借钱筹集手术费,再到政府健康扶贫四个渠道对其进行医疗救助,一年多时间让姜家的境地经历了无奈、无助,到如今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
来到村里,姜艳山家低矮的土房多少有些显眼,村里如今大部分家庭都盖了砖房。姜家院子不小但有些破败,院里除了几只鸡再没有其他家禽家畜。姜艳山说:“这几只鸡是为了给媳妇补身子才养的。每隔一个小时就得给她翻一次身,啥活也干不了。”
提起姜艳山家两口子得过的病,镇卫生院的人说一张纸都写不全。妻子小病不算,光心脏病、肺病、肾病、脑梗这些大病就有六七种,而丈夫也得过两次脑梗,并且有严重的腰间盘毛病,基本农活都干不了。正是家里的这种状况,2015年县里将姜家列为贫困户并列为救助对象。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年末妻子又被查出患肺部肿瘤需要马上手术,这对已经背负几万元“饥荒”的姜家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得了病哪能不治。”姜艳山说,当时他们做这个决定时,根本就没想、也不敢想这次治疗会给今后家里生活增加多重的负担。
今年2月,妻子董影在齐齐哈尔做了手术,总治疗费用三万七千多元。三万多元的费用对贫困户姜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半个月后,县医保局的工作人员告知姜艳山,政府按照健康扶贫政策,让他妻子享受了四个方面的健康救助,算下来个人只花了三百多元钱。“当时得知这消息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多次让亲戚跟医保核实。”姜艳山说。
“让所有因病致贫人群病有所保,最大限度减轻这部分人群的医疗支出压力。去年针对健康扶贫工作卫计委协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如今在全省各地已经因地施制、全面铺开。”省卫计委负责健康扶贫工作的处长葛洪介绍。
据了解,富裕县是贫困县,全县因病致贫1.2万人,占28.57%,因病致贫占比高。面对健康扶贫艰巨的现实,县里建立了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大病兜底保险、爱心救助等6条救助保障线的医疗救助体系,富裕县针对贫困群众没钱住院的问题、报销程序复杂、时间长的问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窗口结算。
就是这些保障线以及配套的措施,让许多同董影一样的因病致贫人群,彻底走出了“有病不敢治”的阴影。
在县里构建的六条保障线中,爱心救助“保障线”显得更为难得。这条保障线是由县里组织机关干部、爱心人士等,进行爱心募捐,筹集爱心救助扶贫基金260万元,对经过以上六条保障线报销后自付费用过高的,按照起付线3000元,50%比例进行救助,最高限额1万元,同时给予生活补助,患者转到哈尔滨、沈阳、北京、天津公立三级医院住院,对期间产生的食宿、交通费用给予适当补助,省内按50元/天、省外按80元/天给予补助。
据统计,该县通过实施医疗救助“六条保障线”,合规医疗费用报销达到了91%以上,贫困人口看病住院人均直接减少支出700元,使全县4.2万贫困人口全部受益,最大程度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自打成了县里健康扶贫救助对象,生活中就少了一些冷眼相看的,多了许多热心相助的。”姜艳山说,去年10月份和卫生院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家庭医生李慧敏和史春莲就成了家里的常客。“家庭医生给妻子进行医疗服务,同时也给她树立了生活的信心。”与此同时,如今乡里的帮扶干部、村里的亲朋都成了姜艳山家的“帮扶团队。”“前一阵姜家的屋子漏水,就是村里亲戚和邻居帮忙出钱出力给弄好的,而且帮完忙一口水都没喝。”村干部说。“政府的帮扶政策有力度,社会人士参与就有热度。”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刘海泉告诉记者。
“家一共才有四亩地,自己种不了只能包出去。政府看病这个最大的包袱给卸了,亲戚朋友能帮的也都尽力了。今年我俩的心情轻松了不少,就想把院里的小破园子好好侍弄一下,种点菜、种点苞米啥的,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主要是把家弄得像点样。”姜艳山说。
这也许就是健康扶贫,能够给这些贫困人群带来医疗救助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