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6月23日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历经13载,带领乡亲们填坑造地1480亩,奋斗46年,将昔日“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变为如今固定资产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2.69万元的全国500强村。这些是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发生的“山乡巨变”,而推动这个巨变的,就是被称为“当代愚公”的村党总支书记张秀林,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一个已经67岁仍奔跑在这片土地上的老支书。
当13年“愚公”填坑造地1480亩
21日,生活报记者在长营村村委会见到张秀林书记时,他一身劳动服,穿着胶鞋,眼睛还有点红,似乎没休息好。“我刚到村里和工厂里转了一圈,昨晚才从山东飞回来,这下村里库存的红树莓有着落了,过几天客商就要来看货,累点也高兴。”说起村里的红树莓生意,张秀林立刻来了精气神,丝毫看不出他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了。
“我们前面这个大公园原来都是荒地,是张书记领着人建起来的,真山真水,亭台楼阁一样不少,不比你们城市的公园差。”在村民们眼中,张秀林一直是个能张罗、能琢磨、肯吃苦、想大事的人。长营村妇代会主任李桂英说,村民们都住在公园边上的居民楼里,脑筋灵活的跑运输,庄稼种得好的种浆果,在家的老人妇女画套娃,大家白天都很忙,只有晚上能出来休闲一下,长营村民几乎个个都是“小老板”。
1971年,长营村村民还都以种地为生,但人均耕地只有1.2亩,整个村账面仅3.46元、外债却有17万元。而作为哈尔滨知青的张秀林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长营村的,当时他只有21岁,揣着满腔热情,可亲朋好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这样的穷地方,还没有土地你咋活!村里不是有台拖拉机吗?张秀林脑袋一转,带领村委两名党员,顶着鹅毛大雪,上山干起了给林场倒套子、拉木头的活。经过两个冬天的摸爬滚打、忍饥受冻,为集体挣了“第一桶金”5万元。村民马永坡回忆起当初和张秀林“创业”的日子,不禁流下了热泪,他说:“那时真是太难了,如果没有张秀林的坚持,长营村不会有今天。”接着长营村开始成立运输队、机修厂等村办企业,集体资产渐渐丰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没有地不行,这始终是张秀林的一个心结。他盯上了村头的一片片大深坑。这些深坑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哈绥铁路遗留下的取土坑。深的十七八米,浅的也有四五米。张秀林下定决心,能填一亩是一亩。“靠人工能填坑造地么?”“日子刚刚好过些,这不是瞎折腾吗?”面对张秀林的决策,有的村民不理解。长营村副主任孙洪说:“我当时就不理解,这不是往水坑里扔钱吗?”张秀林是执著的。1993年冬,长营村正式向大坑“宣战”。他带人顶风冒雪,整日奔波在工地上,早上3点半出工,晚上就住工地塑料大棚,啃馒头、喝豆腐汤,愣是垫出了3亩地。正是靠着一股韧劲,张秀林带领长营村一干就是13年,共投资786万元、动用土方368万立方米,填造了1280亩水稻田,200亩旱田,从土地面积上“再造”了一个长营村。张秀林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愚公”。
如今,站在长营村的山头上远眺,曾经荒草丛生的臭水坑,已经变成了绿油油的麦田,到处盛开的菜花孕育着无限生机。
带领村民将野果卖到美国比利时
张秀林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山东,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张秀林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做事也掷地有声。一次,受邀来村的省农科院专家说,长营村处在山谷里,适合搞种子繁育。专家的一席话,让张秀林豁然开朗。2001年,看好种子繁育前景的张秀林与省内3家农业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水稻研发机构——哈尔滨长营水稻高新技术研究所。如今,这里已成为省内知名的良种繁育基地,研究水稻试验品种3670多个,年获利1300多万元。
然而,参与繁育良种工作的村民毕竟有限,张秀林的目标是要让全村一千多口人都富起来。长营村群山环绕,每年的夏季,密林深处随处可见一种红色的果子——红树莓。从2003年开始,张秀林在村里筛选了60户种植红树莓,村里免费供苗和搭架用的水泥桩,可没过几个月,一些人就犯起了嘀咕,因为树莓3年才能达到丰产见到效益,着急挣钱的40多户村民偷偷把苗全拔了。今年55岁的果农张守全是长营村的红树莓种植大户,他说,“那时张书记被气得直跺脚,心疼得蹲在地头呜呜直哭,希望乡亲们相信他,跟他一起干下去。我就坚持下来了,现在家里的红树莓每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
红树莓果皮柔软细嫩,很容易破碎,采摘后鲜果的保存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而被雨淋过的红树莓腐烂得更快,2007年7月,张秀林多方筹集了600万资金,在长营村建起了树莓冷冻加工厂,还找到了树莓出口商。果实完整的树莓,出口可以卖到每吨3万元,有了冷冻厂,原来6个小时就坏的果子可以保存2年。现在村里红树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00亩,浆果远销到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为形成长营品牌,他带领全村将村里28家企业整合为长营食品有限公司、种业有限公司、林木有限公司、农机作业公司、物流运输公司“五大公司”,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方向的“长营之路”。
67岁“张全管”要管长营一辈子
在长营村,村民们亲切地叫67岁的张秀林“张全管”。原因是张书记热心肠,村民们的大事小情他都管。婆媳不和、两口子闹意见、谁家盖房子,他都到场。
他给五保户当干儿子。于大娘身体不好、房屋破旧,张秀林在支委会上提议,由村里拿出2000元钱为于大娘修房子,并给她添了些生活用品。于大娘病重期间,张秀林亲自请医喂药,服侍照料,直到老人去世。这些年,张秀林先后伺候了6位五保户老人,直至他们去世。
长营集体经济效益好了,按目标管理规定,镇里奖励给张秀林企业纯收入的10%,但他一分都没有拿过。这些年来张秀林共推掉这样的奖金达50多万元。前些年家里孩子小,全靠他老伴扣大棚挣钱。张秀林的两个侄子因工作失职,被他停职调离村办企业。这惹恼了他80多岁的老父亲。老爷子把张秀林骂了一顿不算,还抽了他两个大耳光,那年张秀林50多岁了。他怕老爷子着急上火,只好给老人跪下了,一遍遍解释:“爹呀,你得理解我!自己家人不管住,我还管谁去?!”最后老爷子总算理解了他。
如今的长营村,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考入大学的有补助,企业职工有养老保险,村民医疗保险都由集体缴纳,建新房的有补贴,发展特色产业有奖励,村民身故家属发放丧葬费……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均实现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村民们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为了长营村,张秀林累得全身是病,儿女都在外地,只有他和老伴在村里生活。村“两委”即将换届,儿女们希望他早点回山东老家安度晚年,但乡亲们舍不得他走,“要选我们还选老支书,我们希望他在长营村干一辈子。”张秀林也很动情地说:“我也舍不得这片土地,真真是眼含热泪爱得深沉,我在长营还有许多梦没有做完,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块土地上。”
人物名片
张秀林,哈尔滨市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1971年任党支部书记至今已46年。先后获得全国“3·15”金质奖章,全国和谐之星,全国“农村十佳志愿者”、全国“百优”、农村“双十佳”优秀志愿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八届创业之星,“建党90周年,党的好儿女——十大特色村寨领路人”等荣誉及称号;所在村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十大特色村寨、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