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6月29日讯 扶贫的“根”在哪里?“根”在产业。在明水县崇德镇,通过把车间建在农户家、订合同兜底服务的“托管养牛”模式的推广,成功实现了产业与扶贫、企业与贫困户的有效对接。
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明水县崇德镇招商引资来的集标准化肉牛繁育、改良、饲草饲料及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企业。2016年12月开始,该公司启动实施了一种以“合作托管、全程服务、包回收”为核心的肉牛分散托养新模式,实现让贫困户养牛“产得多、长得快、卖得贵”。
崇德镇贫困户张文杰就是“托管养牛”的受益者之一,“2016年末,我从这家企业领出了300斤至500斤不等的10头牛犊,等贫困户扶贫贷款到位后我才支付了购牛款。在整个饲养过程中,所有的饲料我都可以先到企业免费领取,待牛卖钱后再统一结算。”眼下,张文杰的牛犊体重已长到700至900斤,预计今年10月出栏。到时企业将以每斤不低于14元的价格回收;如果市场价高于14元,则按市场价回收。“一头牛少说也能挣上3000元”,张文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托管养牛”模式的推广,让明水县的一大批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山地公司负责人介绍,镇上目前已有45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托管养牛”协议,更多的意向户还在统计中。
责任编辑:马悦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