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滑冰吧!妈妈"创造奇迹 记七台河特殊教育学校特奥短道速滑队公益教练张杰
2017-07-08 11:27:1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金双燕 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7月8日讯 前不久,一部励志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火爆国内电影市场。而在中国的黑龙江七台河,也有这样一位中国版的“滑冰吧!妈妈”。她曾经是七台河走出的第一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如今她是26个残障孩子的“教练妈妈”,从她手里,走出了3位特奥会世界冠军。她是张杰,七台河特殊教育学校特奥短道速滑队公益教练。

图为张杰和孩子们在一起。

  让残障孩子滑向领奖台

  尽管在医院输完液已是下午2时,头还有些沉,但张杰还是顶着30多度的高温坚持回到学校。让她放心不下的是有个孩子近期正处于焦躁状态,需要每天安抚他的情绪。

  让张杰担心的男孩叫唐春雷,在今年3月奥地利举行的第11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男子短道速滑333米、500米两项金牌。或许是得冠后看他的人多了,他有些不适应,情绪反常。

  操场上,张杰一边手拉着小唐,一边说:“小豆包,今天的轮滑训练你领着做,萌萌哒,你组织大家站队。”被张杰称之为“小豆包”和“萌萌哒”的两个女孩是聂双月和高萌,她们俩勇夺特奥会女子333米和111米冠军。

  谁能想到,3年前,唐春雷暴躁易怒,高萌只会脚尖走路,聂双月爱哭无话。而今,他们改写了七台河特奥金牌零的历史,4金2银的奖牌背后,是张杰教练3年来的辛苦付出。

  对于45岁的张杰来说,心中一直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滑冰梦。作为中国短道速滑的摇篮,七台河是她生长的地方;作为冬奥冠军杨扬的师姐,她有着运动生涯的辉煌经历:8岁入选少年体校,13岁获全国少年速滑比赛5枚金牌,16岁夺得全国短道速滑500米冠军,打破全国纪录。获得过第15届、16届世界大学生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获1993年世界锦标赛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是七台河第一个在全省、全国、亚洲、世界首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个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纪录的冠军队主力队员。1995年,22岁的张杰因伤含泪退役。

  在赛场上青春飞扬过后,张杰选择到大学深造,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1999年,黑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张杰与丈夫董延海留学、客居日本,学习营养与运动康复专业。一次,当张杰看到自闭症孩子康复的视频后,萌生了为残障孩子做运动康复的想法。为此她考取了《智障者介护资格证》《高龄者介护资格证》《调理师资格证》。2006年她的启蒙教练、恩师孟庆余不幸离世。“完成孟教练未竟的速滑事业,当特奥教练,让那些残障的孩子通过运动康复成为健康少年”,这成了张杰坚定的梦想。2011年,张杰夫妇回到祖国。

  “我经常梦见教练喊我起床、叫我训练、参加比赛……可能在我的心里还住着一个梦,我得去实现它。”2014年,七台河市体育局一个“选材训练急需人才”的短信成了张杰续梦圆梦的“催化剂”。丈夫董延海任少儿短道速滑队教练,张杰创建特奥速滑队的设想得到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白兆祥的支持,她自此做了一名义务培训公益教练员。她从140多名残障孩子中选出有活动能力、健康状况较好的26人作为第一批试训队员。这26个8岁到19岁不等的孩子中,分别患有唐氏综合症、自闭症、多动症、精神障碍、智力低下、听觉障碍。

  从2014年10月至今,七台河特奥队用两年多时间走完了国内其它特奥队5年甚至10年的路。张杰用800多个日夜让26个残障儿童从无法直立行走、表达困难、性格孤僻变成了如今冰面飞翔、如健全儿童一样运动、欢笑的孩子,还把其中3个送上了特奥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让折翼的天使插上翅膀

  “宝贝们,在训练之前,我们要干什么呀?”“我尝试,我努力,我最棒!”孩子们大声地喊着队伍的口号。

  “‘教练妈妈’,你看我的鞋穿的行不行?”“穿的真好,你真棒,小苹果!”

  这样的对话,每一天大同小异。谁也不会想到,今天这样的场面,在两年多前是个什么景象。

  26个残障孩子,26种模样。自闭症的不与人对视,智障的听不懂话,多动症的没一刻消停。残障孩子运动神经不发达,心理素质脆弱,凡此种种,都需要张杰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张杰不会忘记,教会孩子们系冰刀鞋带就用了3个月。这些孩子最开始连一句简单的话都听不懂,更别说是专业术语,一句话得说上八遍十遍,一个示范得多做五回六回。张杰清晰记得第一次上冰时的惨状。冰场上,孩子或趴着,或躺着,或跪着,或呆立,哭泣声、叫嚷声此起彼伏……张杰孤零零站在中间,一时手足无措。但她告诉自己,爱是康复最好的秘方,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要让孩子们学会滑冰。她把孩子们一个个扶起,一个个拥抱,一个个安慰。

  为了这帮孩子,张杰每天五六点出门,晚上九十点才回家。无法顾及即将中考的女儿,所有的家务都甩给了同是速滑教练的丈夫董延海,把时间都用在了研究技能提高和心智康复训练上。尽管每天到家都已精疲力竭,但不管多晚,她都坚持写康复日记,1700多篇40多万字的训练笔记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也凝聚了她满满的爱。作为公益教练,开始时张杰没一分钱工资,还经常开自家车接送孩子,为孩子们买训练器材和生活用品。直到一年半后,学校每月发给她2000元训练补助。

  为了这项事业,张杰当保姆,做妈妈,是孩子王,变着招儿和孩子亲近。训练前她总是精心打扮一番,有时扮演各种小动物,时常带些糖果,为的是取得他们的信任。上课、训练时她多数是蹲着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在儿童节、助残日这样特殊的日子,她组织公益活动,让孩子们走入社会参与生活,增强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她还给每个孩子起了只属于她自己的昵称:“大宝”、“丫头”、“小苹果”、“小豆包”……

  为了这份梦想,张杰探索创造新的训练形式。夏天冰场休冰,她就“以轮代滑”。在七台河体育中心滑冰馆,记者见识了一堂张杰独创的运动康复“残健融合训练”。残障孩子和速滑小队员交叉站位,滑行、弯道、超越,有条不紊和谐有序。通过共同训练,让残障孩子建立一种自信,让正常孩子体会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更让双方学会配合帮助。张杰说,这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正因如此,在2016七台河未来之星短道速滑挑战赛中,特奥队员与正常孩子同场竞技,获得了两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张杰用爱和执着改变着孩子的人生轨迹,纯真的孩子们也用笑脸和行动表达着爱。“‘教练妈妈’,你过生日的时候,我想叫你一声妈妈。”读着“韩宝贝”自己做的生日贺卡,张杰泪流满面,好像所有付出都有了回报。

  “‘教练妈妈’,我会滑了,我会滑了!”当自闭症“小一”刘育林第一次喊出了“谢谢教练妈妈”,喜极而泣的不仅仅是张杰,还有他的妈妈王静玉:“做亲妈的又能怎么样,遇到张教练这样既有耐心又有爱心还有办法的人是我们的大幸,没有她就没有孩子的今天,更没有我们家的今天!”

  高萌的妈妈魏珺做梦也想不到,她那从小流口水、用脚尖走路的智障女儿,有一天不仅走路正常,会笑着说“谢谢,再见”,主动帮小朋友穿冰鞋、拿东西,还获得了特奥冠军,是张教练的运动康复创造了奇迹。

  冠军聂双月全家6口人刚刚从一间车库搬到政府给租的房子,很快就要住到公租房了。说起家里的情况,讲到比赛时的情景,真听不出她是个智障二级。“要比赛的时候,我可害怕了。‘教练妈妈’告诉我,他们比我还害怕呢,你一定能行。”“我心里就想着‘教练妈妈’的话,第一个跑了出去,她们都没我快。”笑呵呵的“萌萌哒”小声地告诉记者:她想滑一辈子冰,她想永远和“教练妈妈”在一起。

  让前行的道路不再跌宕坎坷

  特奥会归来,“教练妈妈”火了,3个特奥冠军出名了,慕名而来的特殊教育人士纷至沓来。张杰既喜又忧。

  喜的是她的孩子们得到了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她的大学同学自发组织了“天使的翅膀”基金;有的企业无偿提供冰刀,有的企业免费提供运动服,有的企业捐助了接送车;七台河政府还为冠军队员解决了公租房。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白兆祥两年多来对学校的投入和支持也得到了理解和肯定。近一段时间找他咨询、报名的省内外家长让他应接不暇,招生名额一再突破。但他更希望的是,为了这些残障孩子,还需要无数个张杰这样的人出现。

  张杰忧的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点被打乱了。“她到底图个啥?”一些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接待、参观、采访占用了不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还有4个孩子即将毕业了,她有点舍不得。其实,张杰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回到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延续自己的滑冰梦,把奥运精神传承下去。

  张杰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不忘初心大爱无疆”的书法,她时刻自勉。而在七台河市文明办副主任王建新看来,这句话是对张杰最好的诠释。

  张杰说,3位孩子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比自己当年夺冠还高兴。而在她的心中,比冠军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康复起来,融入社会,少受一些歧视,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当下最让她上心的事。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正常人找工作都不是很容易,更别说残障孩子了。”张杰近期的目标是筹建一个技能培训基地,开个刷车场或是蔬菜店、面包店,让孩子们边训练边工作,做个能独立生活、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把孩子们带进滑冰运动的世界,但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门。希望有一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走进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张杰还有个长远规划:打造中国·七台河特奥短道速滑基地,建成全国首支有科研队伍、心理辅导师、营养师、医生参加的,并能进行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特奥速滑队伍,让更多的残障孩子在运动康复中得到恢复和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特奥人才。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