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当时,风大火险等级高,在这种天气刘良松丝毫不敢大意,他不停的转动着瞭望镜,一遍又一遍地搜寻者视野内的每一个角落。上午10点43分,刘良松突然发现东南方向52度升起一个直径约3米左右的烟柱。迅速再次测量,确认后他赶紧拿起对讲机向区防指报告。由于发现早、扑救及时到下午3点明火扑灭,火场清理完毕。
去年的6月9日,气温在27度左右,风力很大。中午11点27分,刘良松刚就着咸菜吃完一个凉馒头,就通过望远镜发现正南方向大约16公里处隐约有一团灰色的烟气在慢慢升腾。由于当时季节正是地气上升的时候,加上气温较高,有时很难分辨是烟柱还是地气。反复确认几次,刘良松还是不太放心,他深知,如果自己发生错报,将给林业局带来很大损失。为了慎重起见他和44塔沟通,从不同方位、角度进行仔细计算、确认,一致定性为烟柱后,立即向区防火指挥部报告了情况。经过近4个小时的扑救,一场山火被消灭在萌芽中。
6月11日中午,随着阵阵雷声掉落了几滴雨点,刘良松刚想松口气,11点49分,刘良松在瞭望时发现49度角有一股青烟在迅速升起。烟点很小,但凭借他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可以断定是烟点。11点50分新天防火战区收到了47塔的报告后,在请示区防火指挥部的同意后,迅速组织扑火队员奔赴火点。由于他的发现及时、果敢报告,扑火队伍出动迅速,为扑火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仅用2个半小时就将这场雷击火扑灭。又一片绿色的森林被我们的森林守护者挽救。

刘良松登塔瞭望。
大山深处,塔上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吃粮、吃菜、日用杂货都要到17公里外的林场去买,山路崎岖,买一次东西来回需要二、三个小时。每次防期进驻,他们都要储存够几个月吃的粮食、土豆、干菜和咸菜。特别是秋防末期,早上带到塔上的馒头,到中午就冻得咬不动,一壸开水也成了凉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到森林防火戒严期,一旦发生火情、火警,三五天甚至半个月,昼夜开机不能下塔。晚上就睡在冷板铺上,天长日久,他和同事都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
在别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日三餐却成了他不小的负担:吃粮还好办,背上来一袋米一袋面够吃一个月的,青菜放不住每次只能背上来一点儿,多数的时间刘良松的餐桌上就只有土豆、白菜和咸菜了。
驻守在高山上,最难的就是吃水,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山下小河里背,崎岖陡峭的山路,空手走都得歇几次,何况背着重重的一桶水,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每天背回的20斤水,吃一天都不太够。为了省水,他们连粥和面条都不敢吃。
早春晚秋时节,河封冻了,他们就只能吃雪水,一吃就是一个多月。每年春防后期,山中蚊虫开始泛滥,尤其是“草爬子”更为猖獗。可不能小看这种小虫子,如果被叮咬后不及时处理,就会患上森林脑炎。由于被叮咬难以发现,每年都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所以,每次背水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服检查。
一次,身上叮着六七个“草爬子”,当时正是防火戒严期,不能及时下山治疗,自己用土办法没有处理好,以至于留下了后遗症,一到下雨阴天又疼又痒。
瞭望员这项工作既辛苦又单调,克服各种艰苦简陋的条件,还要克制强烈的孤独感,这是处于喧嚣生活中的普通人是无法想象。
每日陪伴他们的是呼啸的山风,是偶尔飞过塔顶的飞鸟,只能对着大山吼上一嗓子,然后静听大山的悠长的回响,以宽慰自己寂寞的心情。
从事瞭望工作以来,他无暇孝尽父母、照料家庭,他的父母现已70多岁,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可是很多时候他都照顾不了。有一次父亲得病住院十多天,母亲在家又患了重感冒,而正赶上春季林区的高火险期,不能回去,心里非常着急,那夜躺在床前睡不着心里胡思乱想,不知父母怎样了。
终于坚持接班的人上来,当他回到家里看到躺在炕上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心里真不是滋味,不过家里人也理解他的工作性质,没有任何抱怨,也从不因为家里事让他请假,害怕耽误工作,家人的理解和父母的支持,他心里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单位领导和家人的期望。
刘良松说:“即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守好山林,能守好这片绿色,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得。”
因为长期从事瞭望工作,刘良松这个憨厚老实的男人,至今也没有得到爱情的眷顾,长期工作在山上,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找女朋友,每次家里催促的时候,刚开始他总是说,我还年轻,不着急,就这样渐渐的为了这片他热爱的森林,忽略了本应有的生活。但他从不抱怨,他憨憨的说:“这片森林就是我的家。”
一个看似简单的热爱,一名林区人的执着追求,刘良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他心中的绿色家园。用自己的执着、信念和毅力感动着大森林,感动着大兴安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