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幸福填满“东沟里” 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干部转变作风获称赞
2017-09-06 14:00:4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广群 陆书鑫 吴树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9月6日讯 “幸福不在钱儿多少,在咱的气顺不顺、心平不平。现在老百姓的气顺了、心平了,感觉老幸福了!”这是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职工刘凤军的肺腑之言。

  第十管理区建于1978年,因营部临近七星河沼泽湿地,大小水泡星罗棋布,故称“东沟里”。全场都知道那里是个不省心的地方,职工群众经常闹得机关不能办公,而如今职工群众非常强的幸福获得感是怎样得来的呢?

  “其实幸福来的很简单,就是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中,让大家感受到党的温暖”管理区党委书记王国军深有感悟地说。

  转作风转出亮丽风景

  进入暑期,管理区主任王宝成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每块地号里,把庄稼防虫防病的情况记到民情日记上。“现在,咱管理区干部从春天一直到秋天都泡大田里,了解庄稼生产情况,有了问题不出地头就地解决。”雁稻种植户刘长发说。

  原来,第十管理区的干群关系总是拧劲,干部要求向东,群众非向西,各项工作在农场排名基本都是“老末”,群众说干部不务正事儿。自2014年,管理区党委班子重新调整,班子首先提出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先转变干部作风。

  干部作风如何转?班子提出每名领导干部要在出色完成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下,做到“四个必须”,即群众有求必须应、有困必须解、有难必须帮、有事必须办。

  几年来,群众共向管理区提出要求事项267件,100%得以解决,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率均在98%以上,班子合格测评率100%。

  民主管理顺应民意

  “咱自己的事儿,咱自己说了算,那还有啥折腾的!”曾是上访专业户刘向阳说。

  “过去,我一上班,办公室的门就关不上,上访的群众一拨接一拨,最多的一年能接300多个上访事件。现在上访的没了,办公室冷清了,倒还有些不习惯了呢!”王国军半开玩笑地说。

  据介绍,在过去管理区群众上访最多年份能达到379件近万人,可近两年群众无一上访,这又是何原因呢?

  “群众上访的事儿,必须治。咋治?那就让群众自己治”王宝成说。

  过去,群众在土地发包、惠农补贴发放、低保办理等方面,总觉得不公平,吵嚷着干部做手脚,有时还会大打出手。为解决这些问题,管理区推行民主监督委员会管理机制,让群众管理自己的事。规定没有委员会签字确认的事项,管理区不予审批,所发生的费用不予报销;委员会发现问题必须向党委汇报,党委2日保证给予答复;委员会负责监督土地资源的分配、生产资料的购置、机耕费的产生、阳光农业互助保险理赔标准及理赔发放情况;委员会不干涉作业站内务管理,不干涉正常党务和政务工作,不干涉各项工作规划和安排,不干涉决策决议落实。

  去年,技术人员在田间道路边喷药灭草时,不小心喷到田边玉米苗上,导致部分玉米出现药害,受药害的职工要求高额赔偿。民主监督委员会直接负责此事的处理,召开民主管理大会,全民投票表决否定了无理要求。

  三年来,管理区通过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效处理遗留费用500多万元,化解了遗留债务和群众矛盾。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