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讯 80岁的伊秀芬经历坎坷,42年前,丈夫去世,那时她最小的儿子才两岁。她靠摆摊卖玉米、蔬菜,将三个儿子拉扯成人。
记忆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时不时地,她就会念叨起老伴:“老付啊,你要是活着,该有多好!”
婚后聚少离多
9月3日,八百垧社区风华居委会副主任刘越华,带着记者来伊秀芬的家。
“42年了,我还总能梦见他,梦里他总是冲我笑,还是年轻时的模样。”她说。
说起丈夫,伊秀芬不停地抹眼泪。她说两个人刚结婚时,聚少离多。后来终于团圆,可是他又撒手人寰,从此天人永隔。
伊秀芬和丈夫,都是黑龙江省五常人,18岁时,她与比她大6岁的丈夫相识。
“老付第一次登我家门,我妈就相中了他,说他人老实,能疼媳妇!”伊秀芬说。
结婚时,丈夫在吉林蛟河工作,后来调到山西、山东、玉门等地。两个人婚后难得相聚。
丈夫工作总是调动,伊秀芬就回了五常老家。在老家,她生了病,腿肿得走不了路,母亲给她抓了很多中药,病情才好转。
病好后,丈夫把她接到玉门油田。在玉门油田,20岁的伊秀芬生下了大儿子。
在月子里时,丈夫又调到四川油田,又把她和孩子扔在了玉门,孩子也因病夭折了。
这一次是永别
半年后,一列火车把她拉到了四川。
在四川,伊秀芬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话务员。一年后,二儿子降生了,因孩子生在四川,取名小川。
1960年,23岁的伊秀芬跟着丈夫来到大庆油田。丈夫喜欢孩子,每天下班都和儿子玩一会儿。听着父子俩“咯咯”的笑声,伊秀芬心里像蜜一样甜。
不幸的是,小川5岁时,患脑膜炎夭折了,这让夫妻俩悲伤了很长时间。
1963年,伊秀芬生下老三,为了让他结结实实的,起名小石头。小石头果然长得健壮。三年后,她又生下儿子嘎豆。过了7年,生下了最小的儿子。
老付疼爱伊秀芬,不管忙到多晚,回家都帮她做家务,和孩子们一起玩。她感觉他一回到家,家里一下子就变热乎了。
老付弟弟妹妹多,粮食年年不够吃,他就每月给老家寄钱。善良的伊秀芬,从不说什么。
按理,两个人一起供奉老人,把三个儿子养大,就可享天伦之乐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75年,丈夫不幸去世,年仅44岁。那时,伊秀芬38岁,他们最小的儿子两岁。
晚年儿孙满堂
三个儿子都在长身体,粮食不够吃,下班后,她就摆摊卖玉米、卖馒头、卖菜。每天都忙到很晚才收摊。
“多卖一会儿,就能多挣点钱,儿子们就不用挨饿了!”儿子们能吃饱了,她还要挣钱供他们读书。
那时,吃不上饭,邻居们给她送饭,让她心里热乎乎的。
忙完工作忙摆摊,还要抽时间洗洗涮涮,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子,有时忙完手里的活,一抬头天都亮了。
风吹日晒下,她的面容不再娇嫩。“再看见我,老付都不认识了吧?”伊秀芬常笑着跟邻居们说。笑着笑着,泪就飘进了风里。
一个女人顶起一个家,她再也未嫁,她怕三个儿子受屈。
如今,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她已儿孙满堂。
“他走后,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就哭一场。他这辈子没享啥福,连一块表都没戴过……”伊秀芬说着,泪水扑簌簌地流:“老付,仨儿子我都给你养大了,如今,我们已经儿孙满堂,你看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