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市棚户区改造新貌。刘晓云 摄

滨水北城。张仁才 摄
全力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到2021年,城镇清洁取暖、供排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完成煤气转换天然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率均达到100%;民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全面完成棚户区、独立工矿区、农村泥草(危)房改造和沉陷区治理任务,产城互动化、服务均等化、城乡整洁化、农民市民化的“四化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利用众筹、众包、众扶、众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商、微商等新的业态,充分利用创业者一技之长创办实体门店,促进人才、技术、产品、资金、市场有效对接,营造创业就业浓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并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群体、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力度。
践行核心价值观 打造文明双鸭山
双鸭山人知道,只有文明不断,才能在获得感中更多地品味出幸福感。五年来,双鸭山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让城市始终充满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正能量。
实施“文化塑品”项目。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为原型,精心编创了大型现代龙江剧《农民的儿子》在全省进行巡演,根据该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秀芹真实事迹创排的大型现代龙江剧《爱在感恩中传递》也开始巡演;实施“道德塑魂”项目。
今后,双鸭山市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全面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省级以上文明县区全覆盖。

改造后的安邦河畔。刘晓云 摄
实施生态优先 打造秀美双鸭山
去年9月,双鸭山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是中国最高纬度的“国家森林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绿色是双鸭山的底色,生态是双鸭山最大的特色。双鸭山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2009年开始,双鸭山对母亲河——安邦河开始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开展企业搬迁、生态移民、河道清理、蓄水造湖、引水入城、沿河绿化工程,已完成投资20多亿元。现在,安邦河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亲和、城水相依”的滨水生态景观和生态长廊。今年,建设安邦河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又被列为50项民生实事之一。
打造秀美双鸭山,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实施治水、净气、降噪、还绿、护田(湿地)及垃圾处置“六大工程”,建立系统全面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打造秀美双鸭山,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实现资源最大效益。以食用菌、林果、花卉苗木、北药、特色养殖、东北黑蜂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实现林下经济年均增速16%以上,总量翻番。
打造秀美双鸭山,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康时尚的生态文化体系,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民众点滴行为。
数说
-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46个,打造“三减”试验田60.4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3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达到58个。
-全市共成立科技型企业44家(规上企业16家),与中科院、哈工大等56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就煤化工、食品深加工、新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合作关系。
-双鸭山市本级行政权力事项由3176项减少到2215项,减幅30.2%;行政责任由22147项减少到15511项,减幅29.9%;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64项精简到113项,精简率75.2%。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5300多个。改造棚户区住宅7.6万户、农村泥草房4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