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5日讯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今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为8160万亩,虽然面积较上年又进一步缩减,但平均单产却比上年有所提高,而且品质提升非常显著,全省新产玉米含水量基本都在30个水以内,成熟度好,干物质含量高,二等粮比例占7成以上。是什么原因使我省玉米生产在短短一年之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
“今年我省的玉米质量大幅提升,这并不是偶然的。”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说,前些年我省玉米之所以被称为“水苞米”,与临储政策导向和农民盲目追求高产品种的种植习惯有关。2016年,国家调整了玉米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拉开了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今年进一步明确价补分离,发挥市场作用,倒逼带动生产;同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我省更加加大了农业调结构的推进力度。可以说,今年玉米产销形势向好的变化,就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广大农民对收储制度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变化的适应,“市场之手”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据介绍,为了积极应对粮食市场变化,促进农产品“卖得好”,我省从2016年就开始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优势区产能的同时,适当调减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以四、五积温区为重点,两年中调减玉米面积3000多万亩,使玉米生产都集中在适宜生产的优势产区。对调减的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同时,加大专优特新等品种的推广应用,在玉米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品种,并严格按照退回200℃积温的原则选择品种,杜绝越区种植。
今年,在继续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省重点实施了玉米质量提升工程。从区域布局、品种选用、高标准生产、科学管理、加工带动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提升玉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种得好”实现“卖得好”,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在工作中省农委制定了《黑龙江省2017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确定全省4个积温带适宜的53个玉米品种,重点推广适宜机械化收获、高淀粉和甜糯、青贮玉米品种;下发到全省各市县农业部门,引导各积温区玉米种植户科学用种,杜绝越区种植;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鹤岗、七台河等市建设11个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加快优质高效品种推广应用;在青冈、富裕两县建立了黑龙江省玉米良种良法评价推广科技创新园区,通过良种良法结合、农技农机配套,筛选推荐并扩大示范优良常规品种、宜机收品种和专用品种,推广高标准模式化栽培管理技术,为玉米提质增效提供新的动力。按照“大机械整地播种”、“抢播农时实时播”、“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要求,省农委组织专家形成通俗易懂的75个技术模式下发给农户和经营主体。种植户只要“照单抓药”,按照技术模式的流程操作就能种植出高品质的玉米。
另外,在收获后的管理上也采取一系列提质增效措施。通俗讲就是“进楼子、上栈子、码垛子”。进楼子,就是玉米收获之后进入苞米楼子,实现离地储藏,或者是用木杆搭成台子供玉米储存晾晒,也可以将玉米棒码成一米宽的垛子,底部架起来,彻底杜绝“地趴粮”。这样做通风透光好,既有利于收获后的潮粮降水提质,又能有效控制玉米霉变粒的发生,显著提升商品品质和市场售价。
“北纬40~45度被称为黄金玉米带,我省正处于黄金玉米带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近两年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和玉米质量提升工程的有力推进,我省玉米正在恢复高产优质的本来面目;虽然玉米是传统的种植品种,但种得好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说。原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玉米生产带来压力促动的同时,对市场发育和加工等下游产业的正向带动正日益明显。市场化收购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2016年全省共有2500余个经营主体参与到玉米市场化购销当中,多元主体已然形成;饲料产业和淀粉、酒精、玉米油等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玉米价格的走低,吸引了大批龙头企业在我省投资布局,激活了玉米加工链条,有效推动了我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