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调查:"蝶变"的公厕
2017-12-25 20:03: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英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2月25日讯(记者 孙英鑫 编辑 王艳)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随着“厕所革命”工作的开展推进,哈尔滨市的城区公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问题还迫切需要相关部门为百姓分忧解难。带着这些问题,连日来,记者对哈尔滨市城区公厕的现状进行了走访。

哈尔滨市工农大街上新建的公厕内景。

  公厕建好后不开门 无水无电成“摆设”

哈尔滨市测绘路与学府四道街交口处公厕大门敞开,设备损坏已停止使用。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人有三急,当你走在街头急需座厕所方便一下的时候,却发现厕所大门紧锁无法使用,想必那时你的心情会无比懊恼。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千山路上,一座外观整洁的公厕立在路旁,但不知何故大门却紧锁,无法使用。

哈尔滨汉水路与千山路交口附近一公厕大门紧锁,公厕后污秽遍地。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记者在连日的走访中发现,城区公厕建好后不开放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测绘路与学府四道街交口附近,两座公厕间隔仅百米有余,但是均不能正常使用。其中一座公厕紧锁的门上贴有一张南岗区城市管理局的告知,称此公厕因供水和供电施工未能完成,暂时不能开放,通知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另一座公厕的窗户上贴有一张白纸,上写“设备已坏,禁止使用”。一位路过此处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好好的厕所建完后不开,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希望有关部门能为百姓想想,早点把这些问题解决。

  今年城区公厕正在悄然间“蝶变”

  一座城市的公厕环境直接体现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除了那些大门紧锁的公厕外,今年哈尔滨市城区对外开放的公厕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公厕老旧脏破的情况已减少。走访中记者发现,早先的旱厕早已所剩无几,哈尔滨市街头出现了一些多功能公厕,不但配备了“第三卫生间”,设置了儿童小便池、可折叠的婴儿护理台、残疾人座便等设施。还安放了绿植、烘手器、洗手液、医药箱、便民手机应急充电机、独立残疾人小便池、残疾人通道、无线求助呼叫器、自动售纸机、感应蹲便器等设备,从细小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公交站点、路口设置了公厕指示牌,安装夜间标识灯箱,解决了公厕设置在背街背巷、夜间不易寻找等问题。在夜间人流量较多的区域,一些公厕还改变了早6点至晚22点开放的时间要求,实行24小时对外开放,满足人们夜间如厕需求。

  哈尔滨市开展厕所革命新建公厕明年全部投用

  据了解,哈尔滨市以进一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厕所革命”,公厕总量有了增加,城市的整体形象有了提升。

哈尔滨市工农大街上新建的一处公厕内饰整洁。

  哈尔滨市环卫办相关人员表示,近年来,哈尔滨市加大对公厕建设的投入,公厕建设三年计划投资达到2.94亿元。自2016年起,每年新增公厕200座,力争到2018年底全市新增公厕达到600座,城市公厕总量满足国家住建部要求的城区公厕3-5座/平方公里的设置标准。目前,2016年新建的200座公厕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已开放118座,年底前可对外开放169座。受供暖影响,其余31座公厕将在2018年5月全部对外开放。2017年新建200座公厕已有36座完成了工程建设,受冬天施工影响,计划2018年6月30日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相关部门正对全市水冲公厕进行GPS定位并陆续在地图上标注,力争2018年年初完成数据录制和测试升级工作,并向公众开放,方便市民寻厕。

  社会专家:加强系统性管理 让公厕少些“样板”多些实在

  “厕所革命”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建设问题,公厕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城市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意义非常重大。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表示,哈尔滨市的公厕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很好的管理、规划、使用和监督,缺乏系统性管理办法。建公厕的钱有了,但后续的问题不系统、不配套,导致有些公厕建完后用不了、不能对外开放,成为了“假牌子”和“样板”。

  曲文勇认为,哈尔滨市有些公厕建的很“豪华”,可是建完了有的一年多不开,严重影响了市民如厕,对于此类问题应该问责有关部门。还有些公厕的管理者责任感不强,对设施损坏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公厕不能真正方便于民。曲文勇说,对于公厕管理可以进行社会招标,让有能力、真心想管的人去管理公厕。有关部门也应该多相互配合,不要让建好的公厕缺水缺电无法使用;在提升公厕内部设施和环境水平方面下功夫,让公厕变得更加便民整洁,增加人们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