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24日讯 即将到来的小年是小歆睿两周岁的生日,这个生日她注定要在医院里度过,也许只能在病床上过,但母亲杨雪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几天前她一度以为孩子将从此离开她了……
晴天霹雳
来之不易的小生命脑中竟查出巨大肿瘤
小歆睿出生在七台河市,这个小生命来之不易。母亲杨雪孕后三个月的一次孕检中,医生告诉她,她先天只有一个肾脏,不能负担怀孕和生产的过程,建议将孩子打掉,不然自己和孩子都有危险,但杨雪下定决心要把孩子生下来。孕期到了7个月,2016年2月1日,杨雪剖腹产下一个女婴,孩子出生时只有三斤半,这一天恰是小年。孩子在保温箱住了半个月,总算生存了下来。
杨雪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丈夫在工地打工维持,孩子不满周岁,杨雪就和丈夫带孩子到江西打工了。小歆睿10个月大时就能奶声奶气地叫出“爸爸妈妈”了,然而渐渐的,小歆睿说话比同龄孩子似乎慢了一些,直到14个月大才能清楚地叫“爸爸妈妈”,才可以独立走路。小歆睿20个月大开始,断断续续出现腹泻,话越来越少,甚至连走路都困难了。杨雪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也没查出真正病因。
辗转了很多医院的杨雪夫妇,1月13日来到哈医大一院儿内科二病房就诊,医生建议进行颅脑核磁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巨大颅内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这对于杨雪和丈夫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医生告诉杨雪夫妇,肿瘤已包围了脑干,且发展到两侧和高颈髓,主体肿瘤直径就有6厘米大小,这么小的孩子脑中长了这么大的肿瘤非常罕见,从医30多年的石长斌主任都感到震惊。

孩子妈妈(左一)和石长斌主任(左二)交流孩子病情。医院提供
风险极大
手术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脑干 家长一度想过放弃
此时,23个月大的小歆睿已行走困难3个月了,经过会诊,石长斌主任立即将孩子转入神经外科六病房监护室。石长斌很清楚,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难度难以想象,患儿能否抵抗麻醉风险,肿瘤性质不明,周边神经血管极其丰富,更重要的是,肿瘤还包绕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手术禁区”的脑干,一旦损伤,后果不堪设想。手术中出血量大,孩子有呼吸停止的危险,肿瘤已发展到高颈髓,稍有闪失就有四肢截瘫的危险。
巨大的风险,加上无法承担手术费用,杨雪夫妇一度有过放弃治疗的念头。
爱心汇聚
大夫纷纷伸援手 爱心人士1天凑齐4万手术费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石长斌主任一次次找到杨雪一家人,反复劝他们要有信心。在石长斌的号召下,医院各科室和社会各界都向小歆睿伸出了援手,有人给孩子寄来了尿不湿,有人给孩子送来了玩具。小歆睿手术迫在眉睫,而此时通过网络筹的爱心款还没有放款,石长斌多次与网络筹款方沟通,早一分钟手术就能早一分希望。终于,在石长斌的积极沟通下,不到24小时4万余元手术费就到了。
18日中午,小歆睿被推进了手术室,在经过术前全科严密而充分地讨论下制定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手术方案后,同时又在儿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一致后,医生为小歆睿实施了开颅肿瘤切除术。推进手术室的一瞬间,杨雪甚至觉得孩子可能从此离开她了,一个人躲在走廊的角落里掉眼泪。
不容失误
手术每一步都是考验 近十个小时终切除肿瘤
于在经过近10个小时的手术后,肿瘤得以切除,术后小歆睿没有任何神经功能缺失。麻醉清醒后,孩子恢复了意识,慢慢地可以简单配合活动。
23日,杨雪进入重症监护室,想妈妈的小歆睿大声哭了起来。如今,小歆睿各项生命指标平稳,肿瘤病理结果还没最终确定,但石长斌根据经验认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非常高,但石长斌主任、杨雪夫妇会坚持后续的放化疗治疗,让这个小生命一天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