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2日讯 于波是绥滨县林业局派驻绥滨县绥滨镇吉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在村里“混”得多熟?这么说吧,晚上去村民家串门,狗都不认生,不咬他。
“这孩子自从到我们村驻村,不站脚地走啊,这村里没有他不熟悉的。”70岁的顾洪琴老人坐到吉珍村村部开始讲这个“外来的”第一书记。她说,于波是全村最愿意串门的邻居。
吉珍村位于绥滨镇北9公里处。于波告诉记者,吉珍村有9000亩水田、1500亩旱田。农户334户,人口785人。精准识别后全村贫困户38户6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10人。
驻村的日子天天都会看到小村的变化,于波说,能够参与到这种变化之中,他觉得人生特别有意义。“现在我们村里全村砖瓦化率40%,自来水入户率100%,宽带、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现村内路及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毕。”这都是驻村之后发生的变化。除了硬件设施,村里的产业发展是于波最上心的事。
扶贫要有产业,于波娓娓道来吉珍村的产业扶贫。于波告诉记者,光伏产业、大鹅养殖、林下扶贫车间,每户贫困户都享受到了这些产业的“红利”。
“林业扶贫车间”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于波说,这算是发挥行业优势,在绥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在吉珍村不远处的林子里建起了300亩示范基地——“林业扶贫车间”。在示范基地里建设了350平方米的养殖鸡舍1栋,建设猪舍和兔舍各1栋,还建了1栋50平方米的管理房。建设“林业扶贫车间”的初衷就是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这个基地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可持续产业。于波说,今年春天,林业扶贫车间将养殖鸡、兔、猪等,将以发包的形式包给农户,将承包所得款给全村38户贫困户分红,同时还可以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人打工就业,增加收入。
谋划产业,于波和村两委很有思路。在建设“林业扶贫车间”之前,吉珍村组建了现代农业合作社,开发规模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于波介绍,目前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入股分红、入社打工”形成“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促进村里38户贫困户65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通过对育秧大棚进行二次利用,发展蔬菜产业,吉珍村的农民形成返乡创业流,村里的返乡创业人员付士营和吕品自筹资金80万元,注册成立了盈丰果蔬合作社,对200栋育秧大棚进行二、三次利用。实行春秋两季种植,春天主要种植绿色西瓜、香瓜、无公害的辣椒、黏玉米,年收入30万元。秋天,利用春天蔬菜卖后的闲置大棚,种植大葱和香菜,可实现增收4万元。目前吉珍村的蔬菜远销北京、山东等地,还带动村里8户贫困户10人打工就业,每人年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
59岁的贫困户王玉振,患有脑梗和高血压,生活不能自理,他的爱人支撑起这个家。于波帮扶他家购买了50只鸡雏,还投入了1000袋木耳,让这个小家有了一笔收入。于波说,驻村的日子,和村民最亲,驻村的生活也最踏实。期待吉珍村早日告别贫穷走向富裕走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