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爱之切 责之重——记哈市五院烧伤二病区青年女医生李昕
2018-03-06 16:48:07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甦 高军震 杜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3月6日讯(王甦 高军震记者杜筱)日前,哈工大附中初一新生赵郝睿全身90%被严重烧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哈市五院烧伤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历经几个月与死神的拼死搏斗,终于使这个花季少年战胜了死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这群创造奇迹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个人最高兴,她,就是赵郝睿的经治医生李昕。从赵郝睿入院那一刻起,李昕就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多难也不能放弃抢救的希望,不能让他还未绽放的生命就此凋零。

李昕(左二)等医生为赵郝睿手术做准备。

  2017年9月6日清晨,赵郝睿入院时,被诊断为“全身烧伤二度、三度90%,伴严重气道烧伤”,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讲,伤势实在太严重了,成活的可能性极低。下午16时,孩子由于伤势过重,出现了急性循环、呼吸衰竭而转到重症医学科(ICU)。

李昕到赵郝睿家给孩子浸浴。

  孩子病情危重,病情时常波动,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一个多月中,需要烧伤科和ICU科医生一起研究病情,制定救治方案,共同实施分担治疗任务。经治医生李昕每天楼上楼下跑好几趟,因为不愿意耽误等电梯的几分钟,她每次都是从楼梯上上下下。

李昕为赵郝睿查房。

  哈市五院党委书记、国内烧伤外科知名专家李宗瑜只要不出差就每天亲自到重症医学科为赵郝睿查房,与ICU、烧伤科的医生探讨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如果开会出差,李昕就通过网络随时汇报征求治疗建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孩子病情平稳了,李昕也会稍微喘口气。她白班时,早早来到病房换好衣服先去重症医学科看看赵郝睿,询问一下孩子晚上的情况,为接下来创面治疗做好准备。白天下班后,无论她手术到多晚,她都要去看过赵郝睿,才能安心地离开医院,下夜班之前她也不忘给赵郝瑞处置完、换好药后才离开医院。

赵郝睿第一次手术之后,李昕到icu查房孩子的状态。

  孩子能进食了,她就中午和晚上亲自给孩子喂饭,因为她是孩子入院后第一个接触的人,出于对孩子依从性的考虑,为了避免孩子情绪波动而引起病情变化,在重症医学科的头一个月,李昕担负起了给孩子喂饭的任务。她还经常给孩子买些蛋糕、罐头等小食带给孩子吃,和孩子聊几句,用她的手机让孩子和在外面等候的妈妈说说话,减轻孩子恐惧的心理,让孩子能够配合治疗。这一个月,本就瘦弱的李昕体重下降了7斤。在赵郝睿住院前两个月,几乎每个双休日和节假日,不需要值班的李昕也要来医院为赵郝睿换药,她才安心。中午一两点钟吃上午饭是经常的事情。

  在前两个月的救治中,赵郝睿经历了烧伤休克的抢救,重度吸入伤和肺炎的抢救,器官功能不全的抢救,贫血、低蛋白、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特别是脓毒症的救治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而且几经波折,先后接受了7次手术,其中6次是创面植皮修复手术。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在李宗瑜的带领下,李昕和烧伤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多个学科的医护人员密切协作配合,赵郝睿的病情趋于稳定。每次为赵郝睿进行一次大换药,她和同事们就要经历几个小时,有的时候工作服都会被汗水浸透。每一次危及生命的波动平稳后,李昕都会长长的舒一口气。她和所有参与赵郝睿治疗的医生们向勇士一样手执各式医疗器械,随时与出现的危及患儿的病魔搏击。

  孩子病情终于稳定了。休克关,闯了过去;感染关,闯了过去。死神在爱与责任相融的医者面前退缩了。李昕,这位8岁孩子的母亲,将母性的爱和医者的职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那段日子,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赵郝睿能活下来就好。”

  郝睿重获新生,转眼赵郝睿住院四个月了,孩子全身仅剩下不到7%的创面尚未愈合,为了更有利于孩子的痊愈及拥有更为轻松的康复环境,李昕经与李宗瑜等专家研究决定让赵郝睿出院,回家治疗。为了方便给赵郝睿继续治疗,李昕早早地就让赵郝睿的家人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

  自从2018年1月3日开始,李昕和巩振中医生每天去他们新租房子给孩子换药。一个月的时间,李昕和她的同事风雪无阻,白天科室实在太忙,就晚上过去,周末从家里直接过去。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一个月的时间,孩子身上未愈合创面只剩下不足1%。自春节后,换药改为2天一次,同时,李昕和同事又开始了对赵郝睿的下一步治疗,为孩子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全身浸浴。李昕每次去给孩子换药,听着赵郝睿的一声“李医生好。”她就感到无比地欣慰,觉得一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昕,这位30多岁的女医务工作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辉煌感人的事迹,但她每时每刻都奋战在救死扶伤的最前沿,用她的爱心和责任捍卫着每一个患者的安危、挽救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记者手记:我们采访李昕时,这个走路匆匆、说话清脆的女医生告诉我们,真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她也没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千万别把她写得太夸张。“孩子救活了,比什么都强。孩子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我能帮上多少就会全力帮助的,这是医生的职责。”看着李昕在赵郝睿家中和孩子嬉笑着,温柔细致的为孩子洗澡,记者们不禁泪眼朦胧......。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它精确地诠释着医学这门饱含着人文精神的科学,浓缩了所有从医者的默默奉献。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