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省商务厅驻勃利县勃信村扶贫工作纪实 “我们习惯了坐炕头和村民唠家常”
2018-03-29 10:47: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心杨 董新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3月29日讯 一架电子琴落了灰尘安静地躺在办公室一角,省商务厅扶贫工作队姜保国说,本来以为能有空闲时间弹琴的,可进村后就开始忙活起来,村民致富、产业增收和那口新打的“放心井”。

  广泛调研大果沙棘落户

  姜保国和另外两名队员田野、张荣辉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一次肩负着振兴乡村和百姓增收的使命驻村,心情又是另一番境地。经过多轮走访,姜保国发现勃利县镇和乡勃信村有634户2568人,虽然整村“水旱兼做”,但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村级财力极其薄弱。种植、养殖业尚处于小规模、无市场、无品牌的初级阶段。

  改善村民的种植结构,成了摆在工作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勃信村还有2000亩林地尚未开发,工作队和村干部便一起前往林口县柳树镇,向林口县隆达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取经,了解沙棘产业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情况。随后姜保国又联系了大兴安岭的两家爱心企业得到20万元的免费树苗。“明年就开始干,要是没有意外的话,一亩林地纯收入能达到7000元。最关键的是沙棘这种作物,一次种植就可收获15到20年。有了这个产业,勃信村脱贫就有希望。”姜保国信心满满地说道。

  开展培训村民增收有技

  姜保国说,要想让村民致富得有“金刚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动起来,掌握一项生产技能非常有必要。姜保国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的105亩机动用地上,打算利用这些机动用地建50栋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

  勃信村汪喜文兄弟二人种植黑木耳已经五年,每年种植50万段左右,每段净收入1元左右,效益比较好。了解到这一情况,工作队、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讨论,酝酿成立一个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一部分土地建设黑木耳种植园区,发展黑木耳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部分,帮助解决购置设备、原料、大棚等,贫困户可以打工挣工资,也可以优惠购置菌段自己种。技术上可以依靠汪喜文兄弟,也可请在勃利县扶贫的省科学院菌类专家支持。这个项目投入资金少、见效快,又有市场销路,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经过入户宣传、走访了解,合作社的牵头人有2~3人,入社农户30户左右。“我有意利用这50栋大棚和他们合作建立木耳种植园区。为了稳妥,我还分别找了另外两家企业进行兜底。这样即使本村的人不使用这些大棚,也能有别的企业可以接手。”

  安全饮水村民喝上放心水

  工作队还惦记一件事:勃信村村民30年来的生活用水都是取自140米左右的深井地下水。由于井深和取水层地质结构等原因,加之出井水直接进入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缺少净化环节。喝上放心水,也成了勃信村村民心中最大的期盼。

  为找到适合饮用的新水井地址,工作队请来三组专家在村内和周边勘测取样,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对新水井选址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在距离村子3.2公里的村西山砖厂附近打一眼新水井,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2017年8月31日,打井队入场施工,9月23日出水,仅用一个月的时间,驻村工作队就为村民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让人惊喜的是,新水井打出的水经检测竟属天然高锶弱碱性水。喝着新井水,勃信村村民徐成林高兴地说:“盼了一辈子了,就希望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没想到美梦成真了!水质好,感觉做出来的饭都更香了。”

  姜保国说,现在已经习惯坐在炕头与乡亲们唠家常。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他们也越走越近,越走越亲。能够听到乡亲们说些发自肺腑的话,无论是感激还是埋怨,都是收获,这种收获只有深入乡村才有。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