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为何却增收?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年终总结,我们关注一下粮食生产。国家统计局本月发布了2017年全国粮食产量公告,黑龙江省结束了连续13年粮食增产的纪录,减产近4亿5千万公斤。而与此同时,来自省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是近三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黑龙江农业减的是产量,增的是效益,这一减一增,体现的是黑龙江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喜成果。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黑龙江粮食总产和商品量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黑龙江人一直把保证全国粮食供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缺少市场导向的增产,就像不断增重的包袱,持续地拖累着中国农业。农业要发展,必须要调整结构!
【小标题】为何要减少?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农业的减法,从玉米做起。可是为什么要减玉米呢?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郭家勇:在国家进行玉米托底收购的时候,我们黑龙江农民普遍来说就是为了追求产量。当时生产的玉米质量是一般的,特别是四、五积温带农民,为了追求产量,搞了一些品种越区种植。这就出现了水苞米。
【画外】“水苞米”,指的是含水量大、籽粒成熟度不够、品质差的玉米。不过,在两年前,这样的玉米同样不愁卖。原因很简单, 2008年起,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种多少,国家这个大客户包收。
【同期】克山县新民村种粮大户房建龙:那时就考虑把地种好了就行了。到秋都是国储定价的玩意儿,你还考虑啥呀?
【画外】八年间,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从5000万亩提升到1亿亩以上,成为中国玉米产量最大的省份。到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2245.8亿公斤,而当年玉米消费仅为1750亿公斤,产大于销近500亿公斤。品质差,库存量大的“水苞米”只能躺在粮库里“睡大觉”。
【同期】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杨英杰: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严峻到什么程度呢?储备的粮食太多了。另外就是国家的财政负担压力也很大,国内外价格倒挂。陈化粮很多,同时和国外的优质玉米比起来,我们的玉米质量没有优势,单靠国家政策补贴,那是不可持续的。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2016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改为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玉米产量占黑龙江粮食总产的六成多,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玉米。少种玉米改种什么呢?这就像让二人转演员改唱歌剧一样难。
【画外】海伦市民强村的潘河流转了2300亩地,虽然种的都是“水苞米”,但年收入都在50万元开外。如今国家不收了,可是种别的就更没有把握,老潘思来想去,决定不听从农业部门和专家的劝告,在玉米这块阵地上再“坚守”一年。结果,一下子赔了五十多万!
【同期】海伦市民强村种粮大户潘河:哎呀,那心情就别提了,我的天哪,都不知道种啥好了。我就不信邪,2016年,我就再种一年玉米,瞅瞅它看它啥样?哎呀,到秋天一卖,三斤苞米没换来一根冰棍儿。哎呀,这火上的,脑瓜嗡嗡的,这牙疼的。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2016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国家政策的调整,让很多没有调转船头的黑龙江玉米种植户吞下了苦果。这一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取得了十三连增,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全省玉米种植减收2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减收1000元以上。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呢?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在结构调整上,重点做了减的文章。2016、2017年,全省仅减少四、五积温区低效、低质的玉米面积,超过3000万亩。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减法做完了,加法怎样才能做对呢?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黑龙江培养起来的20多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探路者,他们增加的,是适销对路的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
【小标题】怎样增加?
【画外】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把4万多亩普通玉米减到了3800亩,换成了市场上抢手的非转基因有机大豆、鲜食玉米、马铃薯。现在,仁发合作社的有机大豆已经卖到了每公斤26块钱,比普通豆子高出五倍多,其它作物也销路紧俏。今年,合作社的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万。
【同期】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收的数量少了,但是它的质量非常好。像我们的鲜食玉米,每亩地在种植上,就能剩400到500块钱的纯收入,如果要种普通玉米,很可能种五六亩也赶不上这一亩的收入。
【画外】作为全省农机合作社中唯一的示范社,“仁发经验”给全省农民打了样儿。海伦市向秋蔬菜合作社把周边四万多亩地玉米田全都改种了辣椒,种植玉米不咋样的地块,长出的辣椒品质却是一流的,平均亩效益超过了3000块钱,是当地种玉米的5倍多。
【同期】海伦市海兴镇农民董春笑:最多也没挣过两万块钱,(两垧地?)嗯。(现在一下子翻了这么多倍?)今年一下子挣了十多万。
【同期】海伦市向秋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咱们也在看市场,这个辣椒,南方总种,都种乏了,那个时候种不了辣椒了,咱们下来了,都是反季节菜,咱们这个上市,价格每年都挺好。
【画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伦市的种粮大户潘河也放弃了曾经“坚守”的玉米。今年春节后,就出去跑市场,加上政府的点拨,让他开了窍,种上了市场急需的非转基因蛋白大豆。
【同期】海伦市种粮大户潘河:这一下种对了,到十一月份就已经卖空了,我历年来没挣过这些钱,2017年头子,挣了80多万,我们全家人太乐呵了。
【画外】大宏合作社播洒有机肥,杜绝除草剂,绿色种植,未产先销,效益远超玉米。
【同期】哈尔滨市大宏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莫大宏:现在种大蒜,一点化肥不用,全是用有机肥。签订单了,山东那边回收,每亩地纯效益可以达到2000到3000块钱左右。
【画外】今年,黑龙江出台了《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改造升级了17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系列政策杠杆,点燃了农民调结构的热情,大豆、杂粮、草苜、果蔬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积扩大到了1741万亩。仅蔬菜产业就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72元。
【演播室】十佳主播李莉:减法,让黑龙江减掉了市场上不需要的大路货。加法,让黑龙江增加了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而减和加的最终结果就是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适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今年年初,国务院给黑龙江点了赞,称赞“黑龙江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总体看,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深化改革都好于预期,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原来备受国家呵护的玉米,被抱出“摇车”之后,非但没有成为市场的弃儿,反而成了热销的“金娃娃”。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今年,我们郑重地提出,玉米品种的选择要在当地适宜积温区退回两百度,也就是退回一个积温区,这样使玉米充分地成熟脱水,提高玉米的质量。再一个就是我们实行专品种种植,我们选择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需求的高淀粉、高赖氨酸和高蛋白的优质品种,实行专品种种植,专品种生产,所以全省专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了90%。
【小标题】“减少”和“增加”等于什么?
【画外】过去,临储收购政策把玉米价格托得老高,加工企业收不上优质原料,成本还高,开工就赔钱。今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品质也上来了,国内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纷纷抢滩登陆黑龙江。黑龙江玉米的年加工能力从去年的120亿公斤,已经发展到今年的175亿公斤。
【同期】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公司采购部经理戚玉金:今年玉米比往年质量好,容重高,霉变也少,这么多年了,质量没这么好过。现在收购价格,30个水都到(每市斤)六毛了,老百姓还不想卖。
【同期】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福:现在国家取消临储以后,价补分离以后,对中国这些企业,特别出口企业,这种春天来了,同时这个量,订单源源不断,现在订单根本就供不上,根本就供不应求。
【画外】这个冬天,位于青冈县的龙凤玉米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运转。不远处,他们与京粮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也开始试生产。
【同期】青冈县工信局副局长孙海峰:我们要把我们的产业链条,逐步地往下延伸,我们要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把我们(县)的玉米产业,打造成百亿产值。
【同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黑龙江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给强国农业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中国的农业,就是到了一个从增产导向提质导向转换的一个端口,只要我们围绕绿色生态、围绕市场导向这样一个方向,去推进我们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也是可以让我们农业真正做强的。
【同期】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杨英杰:我觉得这个太棒了,黑龙江领先一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这是市场的呼吁,市场的要求。我们黑龙江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很敏感,正当其时。我想对于全国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样板性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
【现场】十佳主播李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称黑龙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时代,赋予这块“压舱石”的新任务,就是要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满足人们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的需求转变,从而也让龙江农民的钱袋子更鼓,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