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大省的尴尬与抉择
国家统计局等多部委近日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并首次公布绿色发展指数与公众满意程度排名。数据显示,黑龙江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名列第21位,公众满意程度仅列第25位。生态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缘何排名落后?“生态大省”转型“生态强省”路在何方?新时代美丽中国“龙江样板”怎样打造?请听牟维宁、任广镇、韩天、任季玮采制的新闻述评《生态资源大省的尴尬与抉择》。
【出村民搬迁现场,压混……】
元旦将至,齐齐哈尔扎龙乡道口居住点村民正陆续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搬出。扎龙保护区拥有中国最大的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为主的湿地,它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孵化中心。一直以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严重破坏了鸟类的生存环境,人鸟争地、争食矛盾日益突出。
【村民:小时候那鸟很多很多。捡野鸭蛋,成桶成桶捡。现在都机械化(作业),一影响的话,现在鸟渐渐地少了。原来铺天盖地,现在一飞一行行都能查出数来。过去除那蒲草够我们一屯烧,现在就够一家烧。退化非常非常严重!】
就在上个月,黑龙江省就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13个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作出的整改问责结果进行了通报。其中提到,因违法实施土地整理、灌区改造工程,扎龙有10000多亩湿地被损毁。对此,扎龙保护区鹤类驯养繁育中心工程师李志刚忧心忡忡:
【李志刚:湿地是地球之肾,丹顶鹤是环境好与坏的风向标。生态破坏以后,水文系统自然就破坏了,鸟类就飞走了,湿地就得枯竭了,对整个大气的环境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扎龙的“人鸟争地”是黑龙江发展进程中生态破坏问题的缩影。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黑龙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资源浪费、土地荒漠化、耕地森林草原湿地遭破坏、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倪红伟看来,黑龙江在《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中排名靠后,主因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
【倪红伟:绿色增长这个指标,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质量、增长的贡献这些方面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做一个权衡。黑龙江叫生态大省,生态资源确实比较丰富,但随着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发利用,从森林、湿地、草原,甚至农田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退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片面地追求GDP而形成的。】
年初,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近半个世纪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让这个“中国西部天然生态屏障”伤痕累累。尽管当地花了大气力进行生态修复,但植被退化、地表沉陷等一系列环境恶化连锁反应却难以消弭。倪红伟说,祁连山保护区现状给黑龙江也敲响了一记警钟。
【倪红伟:就像一个人似的,身体各个机能都已经受到损伤了,你不去恢复它,你还利用它,只能是加剧死亡。生态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又是底牌,发展的基础。】
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众所周知,地处祖国北疆的黑龙江拥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来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曾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对此,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组成员曹玉昆认为,两座“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实质就是要求资源型地区抓住机遇、创造新发展模式、走新文明之路。
【曹玉昆:既要大力发展经济,赶超发达省份与地区,又要保护现有资源与环境,特别是保护大小兴安岭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要承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又要肩负保障民生的社会责任;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同时又要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的窘境。如何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特有的冰雪资源、绿水青山资源?探索一条绿色的新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作为我国第三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黑龙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许多具体工作。然而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基层政府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指标提升。除扎龙外,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肇源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也都出现了违法违规开发建设现象。在很多专家看来,环境问题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解决,还是要靠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对于资源型地区未来转型发展,长期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的生态经济专家刘伟杰指出:
【刘伟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生态文明;仅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经济不发展,也不是生态文明。要立足现实,调整结构,大力扶持一批新兴特色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中,位于绿色发展指数排行前列的多为经济发达省市,这显然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较早、环境和资源消耗相对较少不无关系。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李坤认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中后期之际,利用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态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冰雪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的构建,这是黑龙江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李坤:由过去的卖木材向现在的卖风景转变、卖环境转变,把旅游业、健康养老业、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集团都组建好、推动好、发展好,早日实现林区转型。真正实现把森林资源管住、把产业搞活,让森工职工有业就、有资开。特别是林木以外的林地资源、林下资源、林中资源的有效释放,国有重点林区的板块一定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眼下正值冰雪季,位于大海林林业局的“中国雪乡”游人如织,一房难求。自从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摆脱传统“大木头经济”的林区正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今年,龙江森工森林生态旅游业预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1200万人次,旅游总产值68亿。李坤说,念好“山水经”与“冰雪经”,将是黑龙江实现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采访中,多位专家还提到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黑龙江省林业厅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志军说:
【张志军:木材需不需要?当然需要,但它不是唯一,比木材和林副产品更重要的是生态产品。我们不但要为国家提供有形的林产品,也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比如说我们追求天蓝、水清、山绿,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多、更为普惠的生态产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抱有同样观点。在一次论坛上,杨伟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生态产品缺乏,恰恰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要以人民需求为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杨伟民:除了对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需求以外,也包括对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也就在这里头。生产生态产品它也是需要“耕地”的,也就是说需要生产资料,就是生态空间。实质上就是要纠正过去的功能错位和产品错位,退的是耕、牧、养,减少的是农产品,还的是林、草、水,也就是说要增加生态产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令人欣慰的是,资源大省黑龙江正积极弥补发展中的环境历史欠账。上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决议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强省”“污染防治”纷纷被列入现代化新龙江目标。从“闯关东”“北大荒”垦荒时代的“征服自然”“人与天斗”,到当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被黑龙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几天前,“中国林都”伊春也确定了新目标,提出要着力打造绿色、健康、美丽、时尚的“全景伊春”,力争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伊春市委书记高环认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要引导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民意识,使生态文化从自发转到自觉,进而实现自信。
【高环:要少一些人定胜天的豪情,要多一点道法自然的从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古人所追求的那种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要走先破坏后恢复的弯路,更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更加注重升华生态综合效益,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
【扎龙湿地生态移民入户现场,压混……】
随着《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近日出台,扎龙正在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力争尽快迁出保护区核心区域内的所有居民,为丹顶鹤等珍禽让位。对此,绝大多数当地村民都表示理解。他们说,要给鸟儿留下生存空间,给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村民:生态已经是被破坏,咱必须得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当年在这个湿地上索取,现在咱们把湿地退还给大自然。把大自然让给鸟类,好让它们繁衍生息;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还一个美好的大自然。】
音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