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21日电 走进黑龙江省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笔直的水泥路、整齐的砖瓦房、宽大的菜园子……但推开房门一看,却吓记者一跳。屋里“住”着密密麻麻的木耳菌包,根本找不到人住的地方。一问才知,这里曾经发生人与菌“抢”房的故事。

原来,记者看到的是辽原村老区,农民家家有宽敞的砖瓦房,但却一度“有房无屋住”,有的甚至成为“失房”农民。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辽原村,411户农民长期以种植玉米、大豆、杂粮等作物为主,2000年前后开始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
村民一直有自制菌种菌包的习惯。“自制菌种菌包,成本低,风险低,外购菌包有出耳率低的情况。”辽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说。
辽原村纬度较高,冬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为保证菌种菌包发酵的适宜温度,农民就把菌包放到自己住的屋里培养。这样,人与菌包就开始“抢”房住。
“屋里最热乎的地方就是火炕,大伙就在炕上搭起架子,菌在上面,中间是人,下面是炕,人和菌混居。”王景全回忆,当时有的炕上搭三层架子,人在炕上根本站不起来,上炕就得躺着。
村民不断扩大木耳生产,需要扩大菌包培养的地方,人与菌“抢”房现象加剧。
当时,有的农民想建新房,当菌房用,但没有那么多宅基地;有的农民想直接建菌房,同样面临用地难题。

为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从长远上推动农村发展,当地研究决定,在空闲宅基地统一建新区,给农民盖楼房住,空出平房当菌房。
2011年,辽原村新区一期6栋楼房开工建设,当年就完工。2012年,辽原村新区二期开工建设,大部分农民陆续搬进了楼房。
2012年就搬进楼房的张振全,购买的是80多平方米的楼房。“当时政府每平方米补贴500元,我一平方米只用800元钱,就住进了楼房。”张振全说,有的农民还买了门市房。
搬进楼房住后,原来的平房改建成菌房,增加菌包培养空间,昔日的农民生活区变成了农业生产区。
走到一户改建的菌房前,没进门就能闻到很浓的菌味。屋内已经看不出来哪是厨房、哪是卧室,密密麻麻的菌包摆放在一尺半高的隔断里。从屋地到屋顶已被摆出五六层隔断。
木耳菌包和村里农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辽原村的木耳产业也逐渐走上正轨。从地栽木耳到大棚吊袋,从普通木耳到富硒木耳,从富硒木耳到富硒作物,不断发展的木耳产业鼓了农民腰包。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19元,有的耳农一年就赚二三十万元。
“辽原村的木耳产业和农民生活,已经从当初的人菌‘抢’房,变成了人住楼房、菌住平房,如今,人与菌和谐共处。”红光乡乡长高禄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