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24日讯 为“老字号”企业插上智能制造的翅膀,会有怎样的变化?近日,我省首批龙江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被认定,记者带着期待走访,看“老字号”遇上“智能制造”后产生的蝶变。
样本一
粗加工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木业加工,在大家印象中是绝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充满锯末的车间里,木业的师傅们用锯、锉、凿子等工具精雕细刻。可在索菲亚华鹤门业的车间里,宽敞、明亮又整洁的环境就先给记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记者在现场看到,重重的木材抬起、运送都有机械手臂的强劲身影,大大减轻了工人的辛苦。雕刻程序尤为精彩。这位负责“雕刻”的大师傅是位戴着“头罩”的机械手臂,它工作的时候“头罩”完全盖住木门,众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工作人员靠近,它就会“嘟嘟”报警,想要了解加工进展只能通过操作台的数据判断。戴“头罩”,不是为了搞神秘,而是不让锯末飞溅出去。只见一副裁好的木板被“推入”,机械手臂“拿着”钻头藏在“头罩”中埋首工作,只听“嗡嗡”、“嗡嗡”,声音不大,几个来回,门上就出现了凹槽。机械手臂还不时从“头罩”伸出手来换钻头。一边的机械工作台也随着它的需要进行转动。刻出的锯末瞬间被机械自带的“吸尘器”吸入管道留待处理,使得生产车间内空气环境良好的同时,更降低了安全隐患。
更让人叫绝的是喷漆环节,不但实现了自动喷漆,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实现“零挥发、零甲醛、零污染”,还能将喷散的油漆重新“吸纳”回来再利用,大大减少了喷漆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一喷即干,大大缩短了以往所需的20~40天的晾干时间。门做好后,被运往包装车间。一片片纸壳早就等着为木门量体裁衣。穿好“外套”的木门又立即被流水线运到库房,等待装车运送到千家万户完成它的使命。
从2013年开始,索菲亚华鹤就斥资20亿元建设新厂,打造一套全新的数字化生产线。这个在行业中领先的举动,让他们不得不组建企业自己的技术攻关团队,在摸索中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如今,索菲亚华鹤生产的每一樘木门都能一键实现所有技术文件和加工程序,从下单到生产无延迟,减少人为干预,制造效率约提高30%,劳动强度降低了50%,人力成本降低了20%左右。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木业加工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样本二
制造业变身服务专家
提起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生产车间,很多人会想起机器轰鸣、叮叮当当,工人师傅戴着安全帽、围着白毛巾的生产场景,然而在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
在车间内,每一台高大的数控设备都静静矗立,“默默”工作。这只是表象,数据中心电器设计工程师周冬说,车间里所有的设备早就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互通,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据”。车间中间,一排电子屏幕吸引了记者注意力。周冬说,齐重数控的生产制造已经采用ERP和MES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对生产制造过程信息的实时采集、管理和反馈。显示屏中数据就是生产机床的状况。在这里工作人员可以了解零部件和设备装配的整体情况,并可以在设备的操作台上进行一场“人机交流”。
ERP和MES是智能制造中常见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有了它们的帮忙,可以实现“电脑按照订单时间制定优先生产级别”,对设备、人员、物料全方位整合,同时对生产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现了生产计划自动下达与生产调度优化,从而发挥制造生产的最大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据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传输到高级管理层手中,成为决策层指挥的有力依据。齐重数控副总经理姜辉介绍,数字化车间建设以来,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9%,运营成本降低2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4%以上。
目前,齐重数控一方面正在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高端智能化机床示范基地和核心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一方面正逐步由传统机床制造销售企业向集生产和服务为一身的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承接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使用齐重数控机床产品的用户提供智能远程运维服务。
“我们生产的设备上装有数据采集系统,能实时传输数据,一旦有异常,我们这边就可以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小问题客户自己能及时解决,大问题我们也可以立刻派出专家。若放在以往,不知道什么问题,各类专家都要一起出发,浪费了时间和路费。”姜辉说,齐重数控正通过对内实现商业化运作模式,对外寻求与国际合作“两大路径”,使公司成为机床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