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天鹅之旅—黑龙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农场系列之一]雁窝岛:四十年的成长与升华

//heilongjiang.dbw.cn | 2018-07-09 15:38:00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 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搜索微信号dbwhlj关注东北网

  编者按: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奋进。中国走改革之路,敞开放大门,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东北网今起推出“天鹅之旅—黑龙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专题报道,通过系列篇章展现龙江大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沧桑巨变。

  “天鹅之旅—黑龙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农场系列之一

  雁窝岛: 四十年的成长与升华

  张传文 记者 赵亚东 王忠岩

  东北网7月9日讯

  雁窝岛:四十年的成长与升华

  缘起:北大荒从这里萌芽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雁窝岛,远在祖国的东部边陲,在八五三农场将军山的注视下犹如碧绿的翡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这是一片富庶的平原,起伏的山脉和如织的河流深情眷顾着广袤的黑土地。雁窝岛坐落其中,集天地之灵气,成自然之大蔚。“万年江水冲刷、千年草木涵养、百年休养生息、六十年融汇耕作”。寒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好,温差大,作物营养成分积累多而消耗少,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良好条件。

  “王震将军定场址”雕塑。

  这是一片神奇的沃野,4000多年来先民们渔猎和生存的足迹写满雁窝岛湿地与大山之间。商周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片、石器让我们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历史在这里露出神秘的面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故事。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红色的记忆永远镌刻。当年,抗日联军在这里浴血奋战;三五九旅在这里插上剿匪胜利的红旗;王震将军在将军山下留下踏查的铿锵脚步。那些回荡在荒原上的劳动号子和豪迈的军旅歌声,那些曾温暖过我们冰冷身驱的马架子,是红色交响曲乐章中令人难忘的序曲。

  千百年来,这片茫茫的大湿地,见证了北大荒的生发、萌芽和成长。作为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和文化发祥地,从王震将军一声令下,从复转官兵们赤膊上阵开始,从知识青年义无反顾投身边疆开始,这里就涌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塑造了北大荒精神的坚实底色。芳草年年的英雄湖畔,我们追忆着抗联战士踏马入湖的壮烈;在万鸟翔集的雁窝岛上,我们怀念着那些与“大酱缸”搏斗的勇士身影;在宝清河畔,我们敬仰潜水挂钩的英雄;在松桦交响中,我们呼唤着英烈的名字:任增学、罗海荣、张德信、陈越玖……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留在雁窝岛深处的年轻生命,北大荒不会忘记。

  “一九五八惊蛰至,三军将士鼓角铮铮军旗猎。英雄解甲不懈志,荒原催征。马架地窨,官兵饮露餐风。”似乎有风声自耳边响起,也似乎有一曲波澜壮阔的北大荒人的颂歌震彻心灵,呈现了解甲军人铸剑为犁屯垦戍边历程中浓重的一笔,他们以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作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

  作为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雁窝岛同时也是北大荒文化的发祥地。精神与文化共生共荣,相互铸就。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英雄,也造就了歌颂英雄的文人们。雁窝岛人至今不能忘记,王震将军在这里选址建设八五三场,董必武副主席为雁窝岛亲笔题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十万大军正披荆斩棘奋战荒原时,雁窝岛的一批作家满怀革命豪情,从这片热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北大荒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第一部大型话剧、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北大荒人》、第一部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第一幅版画《荒原春夜》等等都取材于雁窝岛。这些作品一经问世,轰动全国,脍炙人口。

八五三农场“潜水挂钩”纪念地。

  以潜水挂钩任增学为原形的一批艺术形象走入千家万户。林予、丁玲、陈明为代表的“雁窝岛作家群”集体登上北大荒的现代文坛。晁楣、张明昌、方仁寿、方元、张朝阳、丁立江、蒙希平、李健、刘宝、陆中华、张学诗、杨昌莲这些版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王黎光、顾震夷、杨荣秋、王永令、邓宝晋、少康、邵军等创作的歌曲及曲艺作品成为北大荒的文艺精品之作,影响了几代北大荒人。吴守业、黄成江的摄影作品被省、国家级报刊发表后,产生很大影响。黄成江被誉为青年摄影家,一批群众摄影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小红花艺校当年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演出21场……

八五三农场丰收景象。

  繁星皓月,迎寒送暑。承载着自然的恩赐、文化的缘起和历史的厚重,雁窝岛早已超越地理名称的范畴,成为见证北大荒、八五三发展轨迹的文化符号。

  成长北大荒人的脚步

  自1956年建场以来,除去特殊时期,八五三人始终坚持弘扬北大荒精神,奋勇争先,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也为年轻的共和国贡献了己应有的力量。

八五三农场农机场一景。

  从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一年起,农场人重新振奋精神,求新求变,加快脚步,再次踏上了光荣的征程。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年,1983年,八五三农场粮豆总产27274万斤,比1980年增长了15.2%;纯盈利1683万元。到上世纪的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八五三粮豆总产量达11万吨,农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农场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人参、鹿茸、五加参、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及猴头、蘑菇、木耳等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工业方面,农场场有建材、水泥、农机修造厂等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农场场部所在地的清河镇形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并划分为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居民区。

八五三农场农业航化作业。

  也是在这第一个十年,在挠力河南岸,发现了铁器时代古城遗址一座,城北30米处发现了大量的墓群,并出土骨鱼镖、铁刀、陶罐等文物。十年磨一剑,雁窝岛上的八五三人走过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亲身经历了十年的淬炼与磨砺,让农垦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鱼肉蛋,穿的是“皮大衣”。住的是砖瓦房,骑的是“电驴子”,抽的是“宇宙烟”,彩电冰箱走进了职工家庭。农场投入1264.2万元先后建起奶粉厂、麦芽厂、果汁厂等外向型龙头企业。

八五三农场湿地风光。

  光荣的岁月与历史的变迁如今展现在这幅真实的山水画卷中。画卷中最美丽生动的是八五三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饱经沧桑风霜的面庞,这些充盈着坚定自信的面庞,这些如初升朝阳般的面庞,这些象花蕾绽放的面庞,这些透露着坚韧和勤奋,追求和探索,幸福和安祥的面庞,是八五三山水画卷中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

  北大荒人永远在路上。北大荒的脚步永不停歇。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对于雁窝岛上的八五三农场来说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十年里,农场调整传统经营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阶段,农场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实现了由统营的计划经济向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转变。坚定的信念,科学的规划,不懈的努力,八五三人跃上新台阶!1998年,农场实现粮豆总产2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33976万元,经营盈利990万元,人均纯收入3673元。

八五三农场特产雁窝岛白酒畅销国内外。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麦豆奏音符,田垄觅诗行,风声雨声皆作华章。”1999年开始,农场成立组建了黑龙江雁窝岛集团,不仅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实现了农工商科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而且使酒、米、油、乳、机械、食用菌等9 大系列160多个品种的产品以“雁窝岛”为品牌打入市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农场进入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快步迈进的时期。在八五三人的心中,蓝天青山绿水黑土地是永恒的不动产,鸟儿的鸣叫是相伴人们辛勤劳动的最美歌声,山花开放是大自然为人们绽放出的最美笑容。到2008年,农场实现粮豆总产38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54194万元,人均纯收入12212元。

八五三农场北虫草加工。

  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也是最关键的十年,八五三农场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农场企业化”思维,突出改革和发展两个关键,着力构建四种农业业态,以推动“产业化+生态”、“企业化+深改”、“市场化+品牌”为重点,深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强势,全力实施农业立场、工业强场、城镇树场、文化兴场、旅游名场的“五场”战略,开创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关键时期,农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是农场历史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强,民生投入最大,城镇面貌变化最快,职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八五三农场水稻科技示范园区。

  雁窝岛人越加富足、美好和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雁窝岛上的八五三农场的巨大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也是逐渐升华的一个过程。

  沿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四十年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这里留下热望与嘱托,鼓舞着三代八五三人前赴后继,不辱使命。

八五三农场农机场一景。

  翻看八五三农场四十年的发展长卷,也是黑龙江垦区发展的缩影。八五三农场党委宣传部部长周洋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八五三农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7.84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5.84亿元,年均增长12.67%;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2万亩,其中高产高效作物面积达95万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3亿元;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产比重调整到54.9:19.3:25.8;累计实现林业增加值5013.9万元,畜牧增加值17.53亿元,工业增加值42.44亿元,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4.5亿元;粮食产能逐年提升,年粮食总产由十五末的31.9万吨,增长到59.86万吨;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农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0.8万元,增长到2.68万元。

航拍八五三农场农机场。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数字是一种证明。现代化城镇,安居乐业的北大荒人,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这些是更好的证明……黑土地是衣食父母,青山绿水是嘉友宾朋。珍爱家园,百业兴旺;珍爱山水,幸福永伴。八五三人深谙这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之道。

  这样的蓝天碧水,这样的千里沃土,这样的山川草木,这样的辛勤劳作,这样的欢声笑语……

  为什么几代人奋斗奉献在八五三的土地上,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为什么几代人拼搏开拓在雁窝岛的土地上,不屈不挠,百折不回?

  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是幸福,是尊严!

  “幸福八五三,大美人心向之。广袤田野耕之,现代城镇居之。举目青山眺之,俯首秀水映之……”

  升华:北大荒人的生活

  当霞光东升,小清河的晨雾消散,你可以一睹清河水库微蓝色的芳容,更会被八五三的静谧与安祥所倾倒;当登临将军山顶,放眼远眺时,田野如画,群岭如海,河流如带,眼前仙境般的小镇使你恍若天上人间;当你穿行完达山百里次生林带时,白桦的纯美和松杨的静立拂去多少世间的烦扰;当你踏着石阶蜿蜒而上时,将军的脚步声仿佛在耳畔又响起;当你驻足在雁窝岛酒庄时,空气里都飘拂着醉人的芬芳;当你在建虎高速上惊鸿一瞥,四野良田,楼宇矗立;当满池秀荷微笑致意,塞北小镇尽显江南水乡的妩媚明丽……

八五三农场新居民区 。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航拍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富足了,兜里不缺钱了,未来没有担忧了,有好房子也有好车,生活方式也就发生了改变。

  对于雁窝岛上的八五三人来说,不能只富而不贵,也不能兜里装满了钱,心理却空起来。他们追求文明的、艺术的、高雅的生活方式。

八五三农场湿地内鸟类繁多。

  提起“行行摄摄俱乐部”,在八五三农场周边乃至双鸭山一带都是赫赫有名的。他们拥有40多名注册会员和120多名爱好者参与。成员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行行摄摄俱乐部”中既有张建军、张志平、腾起飞垦区的摄影家,又有才出茅庐的摄影爱好者。他们背着“长枪短炮”开着私家车,拍摄雁窝岛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用敏锐的镜头,捕捉家乡每一个闪亮的瞬间,再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传播。在八五三,还有雁窝岛陈式太极拳协会。在几百名会员中,最小的会员是初二学生,最大的是72岁的退休老职工,而更多的会员则处于中青年阶段。从练习到表演,从表演到各地参赛,展示了北大荒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心灵质地。

八五三农场居民在将军山公园表演太极扇。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游”不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富裕起来的八五三人奠定了出游基础,“想游就游”已成现实,每年的“五一”、“十一”以及春节黄金周,一些熟面孔常出现在各大旅行社,还有一些农户驾驶私家车选择了自驾游。

八五三农场居民自编自演舞蹈展现美好生活。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旅游,看世界,去远方,目前已成为八五三的一种风尚。

  在八五三,还有专业美容机构让人颐养身心,咖啡屋休闲吧让人流连忘返,书店艺校让人精神焕发,别墅好车让人生活安乐,森林康氧让人身心健美……

  四十年时光,生活富裕了,也让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文明和美好,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苍山翠海,东风扑面,远眺满眼新绿。八五三这个坐拥青山绿水的农垦企业,充满了勃勃生机。承天赐之秀,集几代人的梦想与奋斗,八五三人正描绘着新的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

作者: 张传文 赵亚东 王忠岩    来源: 东北网     频道主编: 姜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