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陈华与帮扶村的“十二年”
2018-07-10 09:03:1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谭湘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7月10日讯 在巍峨的大顶子山脚下,富饶的乌苏里江畔,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这个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帮建起来的新村庄,几年间旧貌换新颜,红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洁净的水泥路两侧,一件件崭新的健身器材安放在村活动广场四周,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

  这个村,是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干部陈华兼任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第一个村。陈华的驻村扶贫之路,在兰桥村起步,一走就是12年。这12年间,陈华深入8个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把他人生宝贵的时光无私奉献给了帮扶村的村民们。

  “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

  2006年夏天,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下了一场暴雨,让村子陷入“一片汪洋”,村里积水达到半米多。由于排水不畅,很多泥草房成了危房,紧要关头下,陈华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巡查排水隐患,并跳下齐腰深的水中摸排,最后终于找到并排除了隐患。隐患排除,陈华和工作队的干部们却全都累成了“一滩泥”,村民们深受感动,“这样的工作队还有啥说的,咱们跟着干吧!”

  每到一个村扶贫,陈华和他的工作队都坚持住在村子里,县乡安排的地方坚决不去。陈华说,“驻村干部不住在村里,叫什么驻村,算什么干部,还怎么扶贫。”十年帮扶7个县8个村,陈华身边的工作伙伴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他岿然不动,每年驻村超过200天。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一项项顺民心的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建村委会、打深水井、建老年活动站和卫生所,在驻村的日子里,陈华每天四五点钟就起来忙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是帮扶村宽敞的水泥路、明亮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房屋。这一切,让陈华觉得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

  把村民当亲人

  兰桥村、瀑布村、大房子村、江南村、烟屯村、东绥村、双合村、靠山村,每个陈华帮扶过的村,如今都像他的“娘家”,村民们提起陈华无不竖起大拇指。双合村村民王世祥讲起两年前的村子,不禁感慨万千:现在的广场曾经是个大粪坑,道路泥泞,农田桥涵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改变村屯环境,是2014年陈华到双合村做的第一件事。如今的双合村,黄墙红瓦的村委会格外醒目,水泥路伸向村里,两旁安装着太阳能路灯,周边“点缀”着健身器材。如果不是村里袅袅炊烟的“提醒”,一定会以为进入哪个城镇社区。

  每天清晨扫路,搬水泥,病倒拔了吊瓶接着干,每到一个村,陈华都用一片真诚的赤子之心去对待村民,把村民当亲人,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脑瘫儿童治病,领着村民到省城看病,积极为困难户办低保,为贫困孩子申请减免学费。只要村民的事,陈华就放在心上,当成自己的事儿去办。

  “政府老陈”是群众对陈华的昵称,话语中更饱含着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和敬重。只要在陈华扶贫工作过的村子,“政府老陈”妇孺皆知。为改善贫困户、低保户等的居住条件,陈华充分利用政策筹措扶贫资金数百万元,实施了泥草房改造、危房维修。2017年在靠山村建起“幸福大院”,每户面积达35平方米,屋内配齐衣橱、上下水和灶台等设施,建设了淋浴室、公共卫生间、活动室,让33户贫困群众从此幸福起来。为抓好村特色产业建设,陈华带领村两委把原有厂房场地改建成特色养殖场,带动了贫困户务工增收。

  以心换心,陈华工作过的帮扶村,在最后驻村工作队离开的时候,不但村民依依不舍,驻村工作队的人员们也恋恋不舍,双双含着泪水。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观望到帮助,从陌生人到贴心人,有过泪水有过汗水,他们为帮扶村所做的一切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人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记者和陈华联系采访时,他仍然在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忙乎着村民的事儿。如今已59岁的陈华,下过乡,当过兵,40年工龄有12年在农村,这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陈华顾不上家里的一切。顾不上照顾年愈八旬的父母,顾不上看一眼分娩的女儿,更拿不出时间治疗自己越来越重的胆管疾病。忍着胆管结石严重阻塞引发的剧痛,陈华还参加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烟屯村抗洪抢险工作。面对汹涌的洪水,他带领50人的“党员抗洪突击队”在堤坝上奋战了近两天,累了就睡在堤坝上,最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女儿看陈华往返城乡坐客车辛苦,把自己的爱车送给他作为出行之用。在帮扶村工作,陈华一个多月没回家,老伴给他送棉衣时,看到陈华住在翻建的村委会里,烟灰味刺鼻,晚上只有十来摄氏度,忍不住泪流满面。

  陪家人的时间太少,陈华充满了愧疚。但了解陈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好干部,也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妻子说:“陈华每次扶贫出差回来都抢着做家务,恨不能把家里一年的活都干完。”在女儿的心里,爸爸比天都大。家人的理解让陈华倍感欣慰,还有一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陈华说,如果身体还行,希望能到一个更偏远的贫困村继续做扶贫工作,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样才有幸福感。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专题】放歌龙江黑土 同庆五谷丰登 —— “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