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黑龙江省冬残奥冰壶金牌得主王海涛:父亲和我“暗战”20年 “逼”我走上冠军领奖台
2018-07-15 07:33:12 来源:生活报  作者:邓明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7月15日讯 2018年3月17日,韩国平昌,在男子冰壶决赛的赛场上,我国运动健儿历经加时以6: 5击败劲旅挪威队,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所参加的历届冬季残奥会上斩获的首枚奖牌,亦是首枚金牌,完成了零的突破。

  冰壶,一个团体作战的体育项目,王海涛是这支“战队”的队长,他的家就在我省依兰县,在他看来,夺取世界冠军是对一个人体能和心理的最高挑战,作为残疾人亦是如此,甚至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可是,王海涛的成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父亲对他的一种“别样关爱”。这种“别样关爱”到底是什么?不久前,生活报记者采访了王海涛,他说:“今年的6月24日,我给父亲过一次父亲节,父亲和我‘暗战’了20年,我一直误会着他的严苛冷漠,实际那是父亲在逼我成长,正是这深切的爱让我重生……”

  脊髓炎致双腿失去知觉“我不能认输不能让自己变成累赘”

  与王海涛取得联系的时候,他刚刚从北京参加完集训回家,当他与生活报记者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小时候的一场大病让王海涛的脸上写满了沮丧……

  “我出生在依兰县的一个小乡村,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童年却充满了快乐,没想到, 9 岁时的一场大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王海涛说, 1998年的春天,一向健康的王海涛发起高烧,村医说“没事,可能是着凉了”。于是,村医按照普通的感冒进行治疗,但海涛的状况一直不见好,双腿双脚也失去了知觉。此后,海涛的父母背着他跑遍哈尔滨、长春、北京的大医院,最终海涛被诊断为脊髓炎。“以后都不可能站起来了。”至今海涛还记得当时医生的话。

  在家待了一年后,海涛要继续去上学。会电焊的父亲将自行车改成轮椅。三天后,海涛开始摇着轮椅去上学。学校在2公里外的另一个村。最初两天,父亲接送他去上学。两天后,父亲对他说:“马上要收地了,以后我就不接送你了。”海涛回道:“我自己能行。”就这样,海涛开始自己摇着轮椅去学校。往返都要40分钟,他的双手很快磨出血泡,血泡破了,结痂。这些对于他都不算什么,难的是上厕所。为尽量减少上厕所,他常常整天不喝水,也尽量少吃东西。即便如此,他也偶尔会因为尿急尿裤子。每每这时,母亲就会劝他:“海涛啊,咱不去上学了!”而父亲从不说什么。

  到了冬天,农村的小路被雪覆盖得严严实实,轮椅前行的每一步都如同跋涉。海涛一个力不从心,就连人带轮椅摔进沟里。他一手抓着轮椅,一手扒着沟向上爬,每次爬上来都需要半个多小时。而每次这个时候,远远的,摩托车的声音由远而近,父亲接他来了。见到他,父亲一言不发,用绳子把轮椅系到摩托车后面,用摩托车拉着他往家飞驰而去……

  小学毕业后,初中学校离家15公里。海涛还要继续上学。可海涛所在班级教室在二楼,每次他都只能把轮椅放在一楼台阶前,然后用双手撑地,一蹲一蹲地上到二楼,再挪进教室。而上厕所几乎变成不能完成的难题,他无奈地选择了退学。

  海涛的病情被确诊后,就开始有热心的亲友建议海涛父母再要一个孩子,但被他们拒绝着。这次,海涛的母亲改变了看法:“再要一个孩子吧,等咱俩老了,好能照顾海涛。”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一生需要被人照顾的“废人”。2001年冬,海涛的妹妹出生了。母亲满是欢喜地对海涛说:“妈就想要个女孩。妹妹对哥哥好,等爸爸妈妈老了,你也不用担心了。”看着襁褓中的妹妹,想到自己的将来可能要依赖着妹妹照顾,海涛心中五味杂陈。第二天清早,他做出一个决定:不能认输,要想办法改变,至少不能让自己变成累赘。

  做残疾运动员“拿金牌让父亲改变看法”

  为了补贴家用,海涛的父亲做了一个铁皮亭子,为海涛开了仓买。每天,海涛靠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打发时间,偶然一天,他看了残疾人运动会。“很多参赛者都是双腿不好使,但上臂还是很有力量的。”于是,海涛萌生了一个念头:做残疾运动员。

  于是,海涛通过他所在的依兰县愚公乡联系到正在备战省残疾运动会的相关部门,并被吸收为田径运动员。经过两个月训练后,他参加了比赛,获得两个第三名,一个第五名。后来,省残联邀请他加入国家轮椅冰壶队。这一消息,海涛兴奋不已,立刻就要去报到。母亲却很忐忑:“你身体不好,一个人在外面能行吗?”父亲则定定地看着她,良久,问道:“你确定要去?”海涛从父亲的目光中看出来,父亲对他充满质疑。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去。”父亲摇了摇头,说道:“好吧!我看看你能坚持多久!”

  “当时,国家轮椅冰壶队刚创建半年,是我国第一支轮椅冰壶队,各方面都不成熟,在刚刚参加的一次轮椅冰壶世锦赛资格赛中,成绩并不理想,部分运动员退出,我被补选进队。”海涛表示,因为训练场地所限,他和队友们白天只能练体能,晚上其他运动队休息,才有机会上冰训练。

  每天晚上,海涛都会因为想家而哭。可他不敢跟父母说。他怕母亲让他回家,怕父亲轻视他。他咬牙坚持着,并不断给自己的训练加着量。当年秋天,海涛和队友参加了捷克轮椅冰壶邀请赛,以小组第二名的成绩出线,直接晋级2009年加拿大轮椅冰壶世锦赛。

  从最初渴望走出小村,海涛一下走出国门。从捷克回国后,他见到了久别的父母。母亲不停地赞叹着:“我儿子真厉害,出国了,妈妈做梦都不敢想!”海涛期待着来自父亲的肯定,但父亲却一直冷脸未语。几天后,海涛要返回国家队,父亲终于说道:“一个第二名,有什么骄傲的。较劲的在后面呢。”父亲的话虽然不冷不热,但海涛感觉到父亲是在说“你不行”,他在心底暗暗回应着父亲:“我一定要让你‘认输’!”

  让海涛振奋的是,不久他成为中国轮椅冰壶队队长。可接下来的成绩却喜忧参半: 2009年加拿大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第八名; 2010年中日韩轮椅冰壶邀请赛冠军; 2012年韩国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铜牌,取得2014年索契冬奥会入场券。缺少国际大赛金牌的中国轮椅冰壶队始终受压。海涛和队友们默默地努力着,期待着化茧成蝶的蜕变。身为队长的海涛,更是每天提醒自己:一定要夺金牌,改变父亲的看法!

  父亲的“严苛冷漠”“逼”我走上冠军领奖台

  心理上的暗战,并没有影响海涛对父亲的牵挂,对家的惦念。2014年秋天,父亲因病到哈尔滨医大一院做手术。正赶上秋收的日子,母亲为难起来。海涛对母亲说:“你在家收地,我去护理爸爸。”检查、交费、买饭、打水,海涛一人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晚上,他就睡在病房的地上。手术的第二天夜里,父亲想小便,因怕影响到其他患者,打电话给睡在地上的海涛,海涛太累了,没听到手机铃声,父亲就用手边的东西打他,也没能打醒,最后临床的患者把海涛叫醒。这之后,海涛睡觉再不敢睡实。半个月后,父亲出院了,海涛摇着轮椅,身上背着父子二人的包裹,父亲扶着他的轮椅背,两人赶去火车站。一路辗转着把父亲送回家中,海涛当天夜里就急匆匆地赶回国家队。和父母告别时,海涛注意到父亲欲言又止……

  不久后,因在索契冬季残奥会上率领中国轮椅冰壶队取得第4名的好成绩,有关部门给予海涛的一笔奖金分发下来,想到自己和队友们每次外出的种种不便,海涛想买一辆汽车。海涛表示:“这点儿钱也就能买个二手车。”父亲坚定地说:“不能买二手车,万一坏到路上怎么办?买新车,差多少钱,我想办法。”那一刹那,海涛突然感觉眼前的父亲很陌生,似乎那冷硬的表面下藏着深沉的爱。新车就买回来了,海涛发现父亲是爱他的,只是在用一种独有的方式。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海涛率队勇夺冠军,实现了我国在冬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当他载誉回到家乡,父亲笑着将他抱进怀里:“小子,你赢了!”刻苦、汗水、努力,让海涛赢得冠军的同时,更赢得了心灵的成长。他终于懂得:“我一直误会着父亲对我的严苛冷漠,实际是在‘逼’我成长,正是这份深沉的爱助我走上了冠军领奖台。”海涛表示,他还会继续在国家队刻苦训练,迎战2022年冬季残疾人奥运会。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