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4日讯(记者 王亮)“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黑龙江省推广应用中,秸秆当年可大部分腐解、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具有作业环少。”23日,参与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的专家们广泛认为,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连续多年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地块未见明显病、虫、草害。
23日,与会的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中心、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中心黑龙江分中心、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联盟的专家以及三个免耕播种机生产企业和省农机推广系统的一线试验示范工作人员在佳木斯市通过现场观摩、学术交流等方式对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有效措施进行了广泛研讨。
与会专家广泛认为,秸秆当年可大部分腐解,并且秸秆还田后腐解程度高,腐解程度随积温降低而降低,且与降雨量、还田方式有关;同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连续3年以上进行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可提高0.023%。秸秆腐解后形成许多孔隙,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根系下扎,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抗倒伏能力。
除此之外,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还具有覆盖免耕播种具有作业环节少,动土少、保墒好的特点。但因地表下5CM的温度较常规地块低1–3℃,种子发芽较常规慢7天左右,由于保温保湿效果好,夜间土壤温度降低较慢,昼夜温差减少2-3℃,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为作物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实施“一翻(松)两免(卡)”耕作技术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连续三年为一个周期,以秸秆机械翻埋后两年免耕播种模式为主线,推进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专家表示,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实施要农机农艺融合,要综合施策标准化作业。连续多年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地块未见明显病、虫、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