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敢闯敢创的新型职业农民 访黑龙江省农家人购销信息合作社联社理事长周鑫雨
2018-09-19 10:12:0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蒋平 周静 蒋国红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9月19日讯 黑龙江省农家人购销信息合作社联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周鑫雨,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从创办农村信息服务站起步,到经营购销信息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再到创建“以联社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村级社为终端”的农民之家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扎根黑土地,借互联网的好风,事业顺风顺水,如今已累计助农增收近亿元。他曾入围第九届“中国青年创业奖”,他创办的合作社被授予“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合作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网络电商扶贫‘双百’项目单位”。他个人曾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被我省授予“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十佳龙哥龙妹”“十佳科技致富能手”“十佳农民创业领军人物”“最美创业人”等荣誉称号。

  一个爱好,成就了他不凡的事业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彼时的周鑫雨,还在襁褓中。

  家住双鸭山市宝清县聚宝村的周鑫雨,父母一直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几乎没穿过新衣服,都是捡亲属家哥哥们的旧衣服穿。周鑫雨头脑活络,一直想着咋能让生活变得富裕。上小学时村里放电影他就去卖瓜子,上中学一到年底他就开始卖贺年卡……那时候农村做买卖的少,小打小闹让周鑫雨体验到了赚钱的快乐。

  周鑫雨爱看书爱思考,可是家里没有书报,村里有几家订报的,他常去人家蹭报看。16岁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村里建个阅览室,组织家家户户都订一份不同的报纸、杂志,让全村农户“共享起来”。可是建阅览室必须要有场地,他就写信给村支书寻求支持。村支书说这个自己做不了主,得去公社(乡里)批。这一批就没了下文。

  1995年,周鑫雨决定自己赚钱办。于是他休学一年,去村办企业打零工。1997年,有亲戚引荐他到青岛船厂打工,一天工作不到四小时,每月就能收入1200多元。

  在青岛的日子周鑫雨过得挺滋润。船厂旁边就是一个特别大的书城,下了班他就去书城看书,最感兴趣的是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可是越看越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越看越想回家——回家办阅览室,回家在农业服务上有所作为。

  2003年,周鑫雨的父亲跟乡亲们一起到友谊农场包了100多公顷地种大豆,大豆刚下来价格挺高,每斤1.37元,粮商直接到地头收粮。远在青岛的周鑫雨得知此事,马上找到一些分析文章,得知当年大豆供应充足,可能高开低走。他赶紧打电话给父亲,建议大家抓紧卖。可乡亲们不听,都说开秤就这么高,怎么也得涨到1.4元再卖。后来价格越来越低,结果每家都损失万八千的,这让周鑫雨特别痛心,也让他意识到农业信息的盲区。

  这样的事情在农村总是重复发生。2006年大豆地头价每斤1.1元,周鑫雨根据掌握的资料,预测大豆价格将会上涨,可是乡亲们觉得前年晚卖亏了,今年得趁早卖。结果后来大豆涨到每斤1.35元,早卖的乡亲们又不划算了。

  农村有句顺口溜,老百姓就是怪,高了不卖低了卖。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不对称。这让周鑫雨彻底按捺不住了,2006年底他返回宝清,建起信息服务站。

  一份努力,让农民与市场“互联”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鑫雨准备在每个村都建一个信息服务站,对接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实现全县共享。可是第一步他就遇到了阻力,他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当看到一位30来岁的妇女抱着三四岁的孩子站在乌烟瘴气的麻将桌前观战时,他深深感到,有些人穷的不仅是票子,更是脑子。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周鑫雨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年,他在宝清县创办了“农民之家”信息合作社,同时继续在各村建信息服务社。他一个人苦口婆心到处推介,可是收效甚微。于是他想到了商务部副部长做客中央电视台讲述在南方农村信息站帮农民卖农产品的视频故事,又找到央视主持人王小丫采访合作社的访谈视频,下载到笔记本电脑里,走村串户组织农民一起看。经过100多场培训讲解,他终于建立起30个信息服务社,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产品购销等服务。

  2007年,合作社在全县建立了100个乡村购销信息服务站,利用互联网累计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2000多条,并无偿给农民发放信息报6万份。为了给偏远的乡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他开通了市场信息服务热线,全年解答农民咨询电话5000多个;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及时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他在全县乡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全县开展了120多场次培训班。

  通过研究国际大豆期货,周鑫雨预测到2007年大豆价格将会上涨,同时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发布出去。很多农民按照周鑫雨提供的行情信息出售农产品,都卖上了好价钱,这使得农民之家合作社逐渐赢得了口碑,于是,申请入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2008年,他们服务农户超过3000户,当年给农户分红20多万元,信息和技术助农增收5600万元。

  一种执着,促动了新规定的诞生

  信息服务做起来了,周鑫雨又开始琢磨,怎么能改变农民分散经营的现状?那就是联合。于是他想成立合作社联合社。他去宝清县工商局多次咨询,人家都告诉他,办不了,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联合社的相关法律法规。

  周鑫雨很执着,县里解决不了,那就去省里。他几次到省工商局,局领导了解了他的需求后,积极联系省人大出台地方法规。2013年,黑龙江省工商局出台《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周鑫雨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合作社联社,同时创办合作社创业培训学校,编写了合作社创业教材,开通农民之家手机服务平台,开展农民合作社的创业培训,培训600名农村创业者创办合作社,带动了更多合作社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多个市县200多家农民之家服务社相继成立,为5万多名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他常年奔波在路上推介,赶不上车,顶风冒雪走几里地是常事儿,错过饭时忍饥挨饿更是常事儿。

  “我的梦想是把合作社开到城市里,组织成立市民消费合作社,与农村农民生产合作社互助对接。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很好了,都关心自己的健康,想吃优质的农产品,但不知道哪个更好,常常是买不对、买得贵。”周鑫雨说,“农民自家菜园的蔬菜和用有机肥料种出的玉米高粱再酿出的酒,品质都特别好,可是农村人苦于卖不出去,城里人也苦于买不到。其实这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我就想做一件事,通过线下体验店、线上平台全程溯源来实现信息对接。消费者付合理的价格保证生产者收益,生产者按订单质量生产维护消费者利益,确保全年多样化供应。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一部分合作社溯源产品基地,也即将在市里试点消费社运营,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互助起来才是合作社的真正使命。”

  四十不惑。周鑫雨深切感受到这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对“农民”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40岁之前一直在想着帮乡亲们致富,赶上了好政策,现在农民日子都好过了,农民不再是被动的身份选择,也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了。”对即将到来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周鑫雨充满期待,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农民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这是对我们农民这一‘职业’的充分肯定,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