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五十载执教乡村的代际接力
2018-12-17 15:02:4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一诺 苏婉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2月17日讯 五十余载,一家三代执教乡村学校,风雨兼程、薪火相传,用责任和爱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冬日的一天,记者走进佳木斯市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学校,走近这个光荣的家庭。半个世纪,74岁的杨雨海和儿媳、孙女,三代人在这里执教,在一棒接一棒的代际接力中,不仅给一茬茬的农家孩子传递了知识,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育发展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

  杨雨海这盏灯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从佳木斯驱车1小时,经过大片大片的田地和农舍,便到达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学校。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校长杨雨海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一有时间我就来这儿看看。”

  1962年7月,杨雨海初中毕业走上乡村教师岗位,先后被派往桦川县的五所乡村学校任教。1986年8月他被调至横头山镇中心学校任校长,直到退休。

  “那时,农村教学条件非常落后。”老校长眯起眼睛,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下任教时的艰苦岁月:学校只有两间土草房两位老师,四个年级60多名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和三、四年级学生分别坐在同一间教室。粗糙的木板刷上墨汁用凳子搪上就是黑板,两摞土坯上放块木板就拼成了学生的课桌。由于缺少取暖设备冬天教室里特别冷。

  “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被调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吃住都在办公室里,在自搭的火炉上放只锅,锅下煮菜,锅上蒸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到了晚上,把几张办公桌合在一起就是床。赶到冬天,晚上冻得睡不着,早上起来水盆里都冻了冰。”杨雨海说。

  交谈中,杨雨海兴奋地提笔写字,因年事已高,握笔的手一直在颤抖,但依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拉拉街公社丰年村学校”这几个字,这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记得第一个月领工资乐了一天,领了23元。后来这样的月工资挣了3年,接下来的9年每月挣32元,然后是每月37元挣了7年……”爱人当时劝他说:“别干了,还不如当木匠,6口人等着吃饭,你咋能养起家!”杨雨海笑笑不语,依就劲头十足地讲好每一堂课。

  1977年恢复高考,杨雨海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带学生晨读,上一天课后,晚上还要花几个小时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刮大风时,煤油灯火常常被风吹灭。1980年冬天,教室的墙根塌了,四面漏风,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复习,杨雨海和爱人把自家的屋子腾出来当了教室。

  当年与杨雨海一起分配来校的中师生,陆续都离开了,只剩他一个人。杨雨海的老伴儿自豪地对记者说:“杨老师3年教出了8名大学生,4名中专生。他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在杨雨海家里,至今仍精心保存着当年备课用的煤油灯。他说,这盏灯陪伴他有5000多个夜晚,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孔祥凤是父亲那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在一直激励着我

  杨雨海有6个孩子,其中儿媳和三个女儿都是人民教师,教师的烙印、从教的缘分,早已深深融化在这个家族的血脉里。“我们一家人与横头山镇中心学校有着不解之缘。”儿媳孔祥凤说。

  1985年秋,孔祥凤高中毕业。高考落榜的她本来有机会去县重点高中复读,可得知乡村很缺教师,她便毫不犹豫地来到了横头山镇中心学校,这一教就是33年。

  从1985年到1995年,孔祥凤的身份是民办教师,工资一年600元,最高1800元。直到1996年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每月工资209元。虽然薪水不高,但孔祥凤很满足,“比起父亲那个年代,我们的收入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有很大改善。”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住在横头山镇,土坯房里有一台21寸电视机和双卡录音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家自建了90平米的砖瓦房,彩电、冰箱、洗衣机都有了。学校校舍后来也翻新成了砖瓦房,还有了简单的教学设备。”孔祥凤说。

  执教30多年,孔祥凤一直是“拼命三郎”型的老师。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学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等,分获国家、省、市、县级奖项。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了“省优秀教师”“佳木斯市优秀教师”“桦川县十佳名师”等荣誉称号。“那么多年,是父亲那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在一直激励着我。”她感慨地说。

  交谈中,孔祥凤从床底拿出个嫁妆箱子,里面整整齐齐装满了103个获奖证书。“这是妈妈的宝贝,她每得一个奖都要把证书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站在一旁的女儿杨丹对记者说。

  杨丹比起爷爷妈妈,我们这代教师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杨雨海的孙女杨丹,2009年齐齐哈尔大学音乐教育系毕业,当时正赶上全省首次为农村基层学校招收特岗教师。从小受家人熏陶,把爷爷、妈妈当成榜样的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走上了三尺讲台,也圆了爷爷的心愿。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横头山’读的,从小就对教育事业很向往,特别是爷爷、妈妈他们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理想。”杨丹对记者说。

  杨丹是横头山镇中心学校第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之前学生们的音乐课都是物理老师或者生物老师教的。现在,从小学到初中的音乐课都由她教,每天8节课排得满满的。她在音乐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使教学风格变得更为灵动,让课堂变得活色生香,学生们都喜欢上她的音乐课。

  “我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农村孩子也能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近些年里,学校艺术节、联欢会和市体操比赛等活动都由杨丹策划编导。每年县里举办五四青年歌手大赛,她都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们编排,比赛当天早5点起床,到村屯逐个接学生到县里比赛,节目年年都获奖。她说,很想把学生们带上大舞台,挖掘他们的潜能,开阔他们的视野。

  如今,身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杨丹,正在把全校学生音体美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组织“乐器队”“合唱队”“朗诵队”“国学组”等12个文艺团队,用传统文化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遇见更美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前两年,她分别获得佳木斯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桦川县优秀教师称号。

  “比起爷爷、妈妈,我们这代教师是最幸福的,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教育,2005年学校建起教学大楼和教师公寓,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老师们还都学会了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待遇也越来越好,尊师重教的氛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老师已经成为受到大家羡慕的职业。”杨丹说。

  杨丹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学校上音乐课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2015年,国家拨给学校的音乐室器材有电钢琴、琵琶、二胡等39种,上百件。 2017年10月学校接受国家级标准化验收,顺利通过达标。“现在的条件真的不输城里学校,甚至比他们还好。音体美教育很受重视,我们每年都有机会到哈尔滨培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长大,对教师这份职业越是崇敬和热爱,越愿意拿好接力棒传承这份‘初心’。”杨丹动情地说。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