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创新,写在雄伟的黑龙江大桥上
2019-06-01 10:04: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晓光 狄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6月1日讯 为“一带一路”再添精彩之笔,让龙江经济注入更多外向动力。5月31日,黑龙江大桥顺利合龙。黑河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两座中俄“双子城”从此深情相拥。友谊之桥的背后,写满创新二字。

  模式创新:开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

  2016年12月24日,中俄双方在黑河市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间国境线桥址冰面上共同举行了开工仪式,黑龙江大桥项目正式同步开工建设。

  当时参加完开工仪式的合资公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昶感慨万千,他清晰地记得两国现场的工人们一起合了影:“12月份正是黑河最冷的时候,工人脱下外套交换衣服,大家心里高兴得顾不上冷。”

  这座友谊之桥的建设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温暖,更开创了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

  “我们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俄双方开创了‘共贷共建、同步实施、统一运营、收费还贷’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黑龙江大桥公司总经理黄云涌介绍说。

  黄云涌说,这种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大桥的建设资金问题,同时也保障了双方在设计、开工、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为今后我省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科技创新:可抗零下60℃极寒低温

  黑龙江大桥全线建设在高寒地区,黑河市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3摄氏度。为了保障百年大桥的建设质量,保证钢材的使用力学性能,黑龙江大桥采用Q420F级耐候钢,抵抗当地的极寒低温。

  黑龙江大桥公司副总经理董德惠告诉记者,在黑龙江大桥建设之前,我国并没有生产使用过这种等级的钢材,为此项目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考察筛选,通过招标最终选择了鞍钢集团。鞍钢集团高度重视并成立了攻关组,设计充分考虑高寒地区钢板的耐候性、焊接性、长期服役性高标准要求,依靠强大的科研储备,设计出一套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高耐候性且焊接性能优良的工艺标准。钢材大规模生产之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出厂、进场时,每个批次都进行了检验,桥梁钢板的创新带动了焊材、螺栓等配套材料及焊接方法的创新,填补了国家空白。

  黑龙江大桥的桥型为六塔叠合梁矮塔斜拉桥,施工方法为多点顶推施工。这种复杂的构造和施工工艺增加了桥梁的建设难度。董德惠说,黑龙江大桥上部结构采用中俄两国共同设计的塔梁固结顶推施工,是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首座矮塔斜拉桥。为保证顶推质量,直接由顶推设备厂家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管理创新:施工全程可追溯

  手机轻扫二维码,建设全程可追溯。黑龙江大桥建设中,先进管理理念成为大桥的一大亮点。

  在施工现场,无论是加工好的建筑材料还是浇筑好的桥墩,都粘贴着二维码。随便扫描一个桥墩墩身的二维码,通过手机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桥工程图、桥墩施工过程的照片、桥墩构造图、工程数量表、桥墩检测报告、相关负责人等各种信息。董德惠告诉记者,项目从原料进场开始就采取数码化管理,检验情况、入场流程都能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到,以此实现施工过程可追溯。同时,该项目采用BIM管理模式,不仅使大桥建设可视化、模型化,还能够对项目工期计划、施工组织安排、原材料消耗、成本控制分析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加工车间也让人眼前一亮。与一般车间人声鼎沸的场面不同,黑龙江大桥材料加工车间只需要五六名工人进行各环节操作,而背后的奥秘正是加工建设的全智能化。

  据介绍,项目部引用了数控钢筋弯曲机、数控钢筋笼滚焊机、数控钢筋弯箍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改变了传统人工做标尺的加工方式。在触屏电脑前,轻点屏幕就可以调出黑龙江大桥的建设图纸以及各个零部件的详细数据记录。

  据悉,黑龙江大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中期验收,并获得省级工法1项、省级新技术金牌奖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把工地变为工厂,把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中心试验室、安全培训区、混凝土生产车间、钢筋加工车间等一应俱全,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中也能顺利施工作业,这或许是1988年提议建设黑龙江大桥时想象不到的。”黄云涌感慨地说。

  在中俄黑龙江大桥合龙仪式现场,中俄工人分别将最后一颗螺栓安装到合龙块上并握手庆贺。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