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苗当年捐献时

婚礼现场

李军(右一)苗苗(左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管理中心提供
生活报6月25日讯 “如果没有你,我现在不可能站在这里,谢谢你给予我第二次生命!”22日,在牡丹江举办的一场婚礼上,40岁的李军(化名)终于见到了自己苦寻多年的救命恩人,有机会说出埋藏在心底多年的那两个字“谢谢”。
五年前,在山东烟台打拼多年的李军被诊断患上了白血病,医生判定他的生命期限只有两个月。生死关头,经过中华骨髓库配型,一个年轻女孩成功捐髓挽救了他的生命。五年来,李军一直想知道女孩是谁,她现在过得怎么样?22日,经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管理中心的多方努力,上报国家同意,时隔五年,李军终于在女孩的婚礼上,见到了恩人苗苗(化名)。据悉,这也是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供、患双方的首次见面。24日,生活报记者采访到了李军和苗苗,还原了他们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到“一家人”的心路历程。
七年前她献血留下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牡丹江女孩苗苗今年29岁,如今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她从没想过,七年前一个无意的善举,竟然会和一个陌生人的命运产生交集。
2012年夏天,22岁的苗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牡丹江工作,因为家人平时都有无偿献血的习惯,一次无意间路过献血车,苗苗很自然地走了上去。献完血后,工作人员告诉她现在中华骨髓库正在招募志愿者,只需要填写一张同意书,留下血样,就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有机会挽救那些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苗苗说,当时她留下血样后也没太当回事,“工作人员说,非血缘关系骨髓配型的成功率很低,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即使留下了血样,但可能一辈子都配不上。”
然而仅隔了一年,苗苗就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告诉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当时接到电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对方是不是骗子?”苗苗笑着说,后来确认是真的,她才真正重视起来。“我记得无偿献血有一句宣传语说的特别好,‘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有什么能比挽救一条生命更重要的呢!”电话里,苗苗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六年前他患上白血病不骨髓移植只能活俩月
时间倒回至六年前,当时34岁的李军是一个身高1.77米,体重210斤的壮汉,15岁离开家乡牡丹江,独自去山东烟台求学、工作,正当他努力为生活打拼时,一场大病不期而至。
“有一周的时间,我总感到胸口疼痛,特别是骨头疼,去医院验血发现,我的血小板极低,正常人是100-300,我只有15。”2013年7月,李军被确诊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让这个壮汉苦不堪言,恶心、呕吐、疼痛……接踵而至,然而化疗并没有延缓疾病的进展,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医生告诉他病情不容乐观,“如果此时不治疗,我的生命期限只有两个月。”
2013年9月,李军从山东转到北京继续治疗。想要延续生命,只能进行骨髓移植。北京的医生为李军联系了中华骨髓库,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就找到了合适的配型。“我身边不少患者有的两三年都没等到合适的配型,没想到我这么快就等到了!”这个好消息无疑给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李军带来了一线光明,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
配型成功她想捐髓救人家人都支持她
造血干细胞从配型到捐献有很多的程序要走,初期配型相合后,苗苗并没有急于将这一消息告诉家人,“等高分辨配型通过后,我才和家人说,家人其实并不反对,但更多的是担心。最后,妈妈和我说,我们尊重你的意愿。”
2014年1月,苗苗来到哈尔滨,住进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分两天进行,第一天采集了5、6个小时,第二天又安排了一次。让她感动的是,整个捐献过程,苗苗当时的男友也是现在的爱人都全程陪同,“感谢他陪伴我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苗苗不知道自己要救的人到底是谁,只知道是一名中年男性。“我其实特想知道他后来移植成功了没有,恢复得怎样?”但这一切她都无从知晓,只能靠想象,对方完全健康了,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采集结束当天,苗苗捐献的“生命种子”就被输入到了李军的体内。在移植舱度过了漫长的33天后,出舱的那一刻,李军感到自己终于重生了!移植半年后,他的抗排斥药物就停掉了。五年时间过去了,他已经被医生宣布临床治愈,生活和正常人无异,又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影视工作。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当年那个无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孩。
“五年来,我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想找到这个女孩,但是都没有结果。随着年纪的增长,想见恩人的念头愈加强烈。”不久前,当李军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管理中心付伟平主任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为那个当年为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孩录制一个结婚的祝福视频时,他感到自己全身的热血都要沸腾了,“如果她愿意,我想参加她的婚礼,亲自当面送上祝福,说声谢谢。”
婚礼现场首次相见“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一家人
回想起22日婚礼上见面的那一刻,苗苗和李军二人不约而同地说,“就好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过去,苗苗曾无数次想过李军的样子,“现实的他比我想象中年轻些,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这个世界上我又多了一个哥哥,没有比这更好的新婚礼物了。”
而在李军看来,过去他和小苗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原来是O型血,现在变成了A型血,我们血脉相连,真的是一家人了,苗苗就是我的妹妹。”在23日举办的“黑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首次供、患见面会”上,李军和父母再次为苗苗送上鲜花,和她深情拥抱,两家人约定以后要和亲人一样保持往来,没事多走动。 “我们国家有260万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目前成功实施捐献的只有8000多例。”小苗说,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复杂,也不可怕,希望大家能像献血一样身体力行,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业中来,去挽救他人的生命。
释疑
为何这场见面等待了五年?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明文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五年内不能见面。即使五年之后,他们想要见面,也必须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国家管理中心即总库的安排下,才能谨慎地让双方接触。这个不能随意打破的原则,在相关法律上叫“互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