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摄于信大2号楼小区
东北网7月23日讯 盛夏的傍晚,市民饭后常走出家门,到小区里遛遛弯、健健身,可是伤痕累累的健身设施常令人望而却步。日前,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牡丹江市许多老旧小区存在健身设施损坏严重的问题,健身设施“重建轻管”难题有待破解。
健身器材“伤痕累累”
日前,记者在城区部分公共场所走访发现,露天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已掉漆、生锈,有的“缺胳膊少腿”。在东安区某小区一处健身器材点,记者体验了一把荡秋千,发现座板已不见踪影,有人绑上了粗铁链当座板,坐上去非常不舒服。记者走访了小区居民后了解到,小区里健身器材出现损坏后,大都由居民自发进行简单修理。

7月22日摄于牡丹街东小二条路休闲小广场
走访其他小区,健身器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已经成了摆设,有的还在“带病服役”,还有一些健身器材才用了一两年,也出现了磕碰掉漆、滚轮松动、小零件缺失的情况。
日常维护仍属空白
家门口的健身设施因为破损成了摆设,无疑让很多居民感到惋惜。记者就个别社区健身点器材损毁严重、空间被挤占等情况,询问社区居民有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时,所有被访问居民均称不知向哪个管理部门反映。

7月22日摄于清福三期

7月22日摄于东新安小区
据了解,目前,公共健身器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体育部门赠予、开发商或物业自行购置投放。常规的做法是,应由受赠单位负责管理和日常维护,并承担经费,各单位自行购置的则由各单位负责管理、维修和承担费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受赠方往往是接受捐赠时欢天喜地,但并无配套资金,需要维修时一问三不知,甚至有的物业为了省事便一拆了之,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维护更换,往往需要找到出厂厂家,而对生产企业缺少专门的监管,对产品售后一问三不知。
健身点不该成“管理盲点”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57平方米,可供锻炼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绿地、公园、小区设置的公共健身器材就成为有益补充,能够达到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目标,从而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参与其中,在运动健身中切实受益。

7月22日摄于华隆城市花园
“社区除了上报申请维修,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一位社区负责人表示,目前社区没有专设资金去维护,损坏后要么联系物业部门维修,要么上报给上级部门。而不少物业部门称,如果健身器材缺个螺丝,维修还不是啥麻烦事儿,可是如果其他零件缺失、损坏,或者需要更换多个零件,那么较高的维修费会让他们犯难。
业内人士认为,“谁受赠谁维护”,既然公共健身器材的受益方是社区居民,居民们首先应该主动承担起维护它们的义务,同时,加强设施的维护还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妨由体育部门牵头,组织一些离退休的健身热心人对器材进行“认养”,负责器材的维护与保养,并制订出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社区街道委员会一同维护健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