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6日讯 甩掉贫困帽子,得靠产业支撑。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有市场“钱”景的产业?杜尔伯特一心乡、江湾乡、泰康镇的办法值得借鉴,它们通过“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统一种植、订单回收等方式,大力推进庭院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贫困户等群体享受产业发展惠民成果。
盛夏,生机盎然。走进杜尔伯特江湾乡永胜屯吴长明家,嫩绿的鲜食玉米秧苗长势喜人。今年70岁的吴长明与老伴丧失了劳动能力。年初,听到乡里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消息后,老吴马上报了名。
“院子原来就种点黏玉米自己家吃,今年种子和肥乡里都提供,村里还帮着种,我这房前屋后足有一亩地,按照提前签的订单8毛钱一棒售出,收获不小呢。”吴长明一边和老伴除杂草一边高兴地说。
年初以来,江湾乡在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区域的庭院经济补贴政策,每户再补500元,并将补贴对象扩展至非贫困户。在永丰屯建立了3条示范街区,由村领办合作社与13户农户、2户贫困户签订鲜食玉米订单,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并提供农机具进行统一整地、耕种,订单约定秋季以每穗玉米0.8元回收。
为了发展好庭院经济,打好脱贫攻坚战,一心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庭院种植养殖双覆盖项目。组织农业、畜牧、农机等涉农站所,开展“一对多”全程式跟踪服务活动,彻底为贫困户解决种植、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有效解决销售问题进而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哈师大驻村工作队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等,启动了前进村鲜食玉米项目,与哈师大以每穗0.5元的价格签订回收订单。
在庭院种植上,全乡共发展1850户、面积1480亩,其中对143户贫困户的168.11亩地补贴有机肥222袋;在庭院养殖上,175户贫困户共养殖本地笨鸡11429只,每只补贴2元,197户贫困户养殖大鹅12902只,每只补贴6.5元。
眼下,泰康镇万丈村六队屯贫困户宋文喜家庭院里的2亩红谷子长势喜人。“我这谷子从种到收不用自己花一分钱,到秋合作社订单回收,一斤能卖到7元左右,能增收3000多元呢。”宋文喜兴奋地算着“丰收账”。
为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泰康镇与群众共商共建,最大限度契合农户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在养殖、种植方面的专长,积极推进以谷物种植、瓜果套种、畜禽养殖为主的多维立体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红谷子、中草药种植和大鹅养殖等项目,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等,使农户的“三分庭院”变成了创收之所。
目前,泰康镇已落实庭院经济户267户,其中,种植户114户(涉及贫困户18户),种植面积179.5亩,种植红谷子161.5亩,红花18亩;庭院大鹅养殖户171户,养殖总量8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