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北林:寒地黑土稻花香
2019-08-06 22:3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6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绥化是一个农业市,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域的北林区稻米发展历史悠久。现有耕地面积324万亩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26万亩。

北林水系发达为水稻种植提供充足水资源。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从空中俯瞰双河镇呼兰河流域,发达的水系在北林阡陌纵横,沟渠密布,一块块稻田如碧波万顷。

  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张树春,是北林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曾在90年代初被派到日本学习水稻栽培技术。

航拍北林水稻种植基地。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作为这一行业的专家,讲起北林水稻发展史,张树春娓娓道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迁入大量朝鲜族人,他们依水而居、依水而活,开始栽种水稻。1955年前后,开始使用机械条波水稻,就是用畜力拉着机械开始作业。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引入了日本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北林开始该技术的实验示范,到了1984年,旱育稀植技术在各个乡镇试验示范点,逐渐覆盖全区。

  张树春说:“当时全区水稻只有30多万亩,我们的旱育稀植技术就搞到10700亩,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当时看到了由于旱育稀植的引进解决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过去草荒难以解决以及产量不高等问题,还有育苗期提高了抗疫性,为增产奠定了基础。”

航拍北林壮观水利设施。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据介绍,北林水稻种植飞跃是2005年到2007年,灌溉水的渠系由原来的土渠变成了水泥板硬质渠。记者驱车穿过河夹信子水稻种植核心区时看到,一条宽阔的水泥板渠,一头连着幸福水库渠首,一头连接数万亩稻田,因此时稻田不需要灌溉,渠里水并不多几乎能见到底。

  北林区是寒地香粳米发源地。1999年,双河镇中学教师苗永增培育出第一个香型米品种——4号,经过黑龙江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张树春说:“有了自己的品种,为北林大米增添了色彩,水稻价值也大幅提升。”

在北林发达的水系中间阡陌纵横。东北网记者 王明菲 摄

  现在以绥粳18为代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丰产性上。2012年风灾影响之后,由于这个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得到了大力推广,现在绥粳18已经占到全国二三积温带20%以上种植面积。

  绥化北林的水稻生产技术日益成熟,规模逐年扩大,也极大地带动了全省水稻产业发展。几十年来,在东部三江平原水稻大开发进程中,都有来自北林稻农忙碌的身影,为全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