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边疆渔村里的那些幸福事儿
2019-08-08 19:13: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英鑫 庄园 王原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 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 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 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 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 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 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8日讯 (记者 孙英鑫 庄园 王原龙) “乌苏里芒目尼赫尼那,撒哈里芒目尼赫尼那”2日晚,悠扬动听的赫哲族民歌飘扬在八岔村乌日贡广场上空,伊玛堪传唱人吴桂凤正在用传统的说唱方式向村民们口口传授着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歌词中尽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从前受淹的八岔村老房子。

  “八岔”这一名称,源于赫哲语“八陈”,即“夹芯子”之意,后逐渐演变为“八岔”。1984年3月,改设八岔赫哲族乡,是我国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前,八岔赫哲族先民鱼皮制衣,狗拉雪橇,沿江而居,凭借简单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在三江流域繁衍生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八岔赫哲族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从边疆渔村,到上世纪90年代的“弃船上岸”;从原始状态的地窨子、马架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草房、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九十年代的二层楼,再到如今的花园式别墅;从江边的泥泞小路、村中的砂石路到如今笔直平坦的水泥路,路灯、电视、电话一应俱全……可谓山乡巨变,旧貌换新颜。

赫哲鱼皮制品。

  近年来,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单一的渔猎经济到农、林、牧、渔、商、游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3日晌午,在八岔赫哲族乡海珠手工艺品合作社内,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珠正在用鱼皮制作孔雀,用鱼鳞制作的孔雀羽毛经她亲手剪裁,一片片变得栩栩如生。现在,合作社成员已有50多人,每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网上订单已达300余件。

赫哲族人民开起了家庭旅馆。

  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乡党委书记高学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八岔赫哲族人不但搬入新居,还通过发展民俗旅游、搞特色种养殖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2018年八岔村村集体成立了赫乡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并先后与北京华润金源和珠海金典科技公司签订了康老旅游协议;与鑫福海工贸集团共同成立鑫福海赫哲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投资1200万元游船项目已经实施,今年9月将开通黑龙江界江赫哲风情旅游线路。目前,已经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种植、鱼制品加工、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八岔村33栋家庭旅馆。东北网记者 王原龙 摄

  70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八岔村的赫哲族人探索出了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模式。如今,他们正信心满怀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

视频:王原龙

责任编辑:强锐

【专题】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