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
2019-10-04 08:13: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衣春翔 朱云峰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何兵伟正在为来博物馆参观的母女讲解。

  黑龙江日报10月4日讯 用微薄的退休金收集抗联文献,自筹资金创办民间抗日博物馆,为保护红色文物捐款捐物。《黑龙江日报》重走抗联路第二小分队在采访路上,遇见了很多致力于传承抗联精神的普通人。他们倾其所有,只为了让更多人听到抗联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黑龙江的抗战历史。

  韩照源,鸡西煤矿退休职工,虽然爱好不多,但他的退休生活却十分“忙碌”,因为他对探索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献情有独钟,微薄的退休金几乎都花在了收集以东北抗联历史为代表的红色文献上。

  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这经常是韩照源外出收集历史文献时一天的口粮。可他对收集历史文献出手非常大方,经常会到旧书摊转悠,遇见有价值的资料,就会果断买下来。《鸡西市志》《密山县志》就是他花140多元从旧书摊上买到的。当时,这些钱几乎是他月收入的1/3。

  他收集历史资料的足迹延伸到牡丹江、哈尔滨、大连……有一次,他在外地得到了一本有关密山的历史资料,其中记录了很多有关密山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他乘坐火车返回鸡西时,由于看书看得太入迷,竟然坐过了站,不得已只能找地方住下,第二天才返回了鸡西。

  由于锲而不舍的深挖细找,韩照源收集的历史文献资料2000多件。但他告诉记者,收集抗联历史文献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把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和梳理,形成文章,让龙江的红色历史文化成为培养青少年爱国心的重要载体。

  韩照源把采集的鸡西当地英烈和英模事迹编辑成《百年小城故事》在《鸡西日报》连载。鸡冠区10所中小学校把《百年小城故事》当作课外读物,让这部“乡土教材”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红色记忆”。

  实际上,编书写文章,韩照源的付出远远超过常人。他曾因公负伤,右手留下残疾,不能提笔写字。但他硬是靠毅力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和打字。

  除了韩照源,记者在“重走抗联路”上,还认识了一位自筹大量资金创建“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农民何兵伟。

  何兵伟,鸡西市恒山区柳毛乡农民,一位民间收藏家。走进他个人创建的博物馆,第二小分队看到已经初具规模的藏馆里,摆放着各种抗日战争时期的藏品。

  他告诉记者,收藏抗战老物件,是受他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他说,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抗战故事,也经常看到爷爷收集整理这些捡来的老物件,所以他自己也开始留意这些东西。

  一件件藏品汇集了一个个故事,随着收藏品的逐渐增多,何兵伟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建一个“抗日战争博物馆”。

  从年轻时开始,他就四处打听找寻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和战斗过的地方,以及侵华日军遗留的碉堡、山洞、飞机场。

  哪里有抗战文物,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三十余年的收藏和积累,从图片到影像资料,从破旧的军刀到残缺的弹片,何兵伟从各处收来了藏品三万余件。而这些资金都是靠他种地、承办小工程、开办农家乐等赚的钱投进去的。

  “我创办这样的博物馆,就是想让我们的后人,不要忘记历史,更加珍视和平,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何兵伟说。

  何兵伟执著的爱国情怀感动着身边的人,普通市民刘桂凤为他捐款20万,市民米彩香为他捐款1万元;看到博物馆缺少视频设备,张春梅女士又为他捐了两台崭新的电视机。画家马鹏飞、薛荣刚等还义务为博物馆献上自己的抗战画作。

  在重走抗联路上,记者遇见了很多像韩照源与何兵伟一样的人,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因为他们用并不普通的方式讲述着抗联故事、传承着抗联精神,让他们变得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白山黑水寻“红”记

【专题】守初心 担使命 重走抗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