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0月12日讯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15岁女孩王莉(化名)来到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就诊,因为学习压力较大,她变得不喜欢上学、不愿与人沟通。记者在哈市一专科了解到,近年来该院精神类疾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患者增速最快,2018年较2016年上升了四倍多,60岁以上老年患者增加了近2.5倍。
女孩一上学就发烧竟是“心理暗示”导致躯体疾病
王莉不想上学,一上学就发烧、头晕,面对心理医生,她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自从上初中,学习压力加大,父母对她的关心却减少了,妈妈每天接送她上下学,沟通的所有话题都是学习,只有在王莉病了的时候,妈妈才会关心她的感受,因而王莉总是希望自己生病,长时间的心理暗示真的导致了躯体疾病。
哈市一专科心理中心主任徐佳表示,青少年患精神疾病的成因,除了生物遗传因素外,还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孩子的心里成熟程度和承受能力不同,一些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比如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不重视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孩子和父母没有情感沟通等,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心理因素出问题。
女子离异患上抑郁症“快乐指数”降到零
中青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类疾病,则是由于负面生活事件带来的,人在经历离异、丧偶、失业、家庭成员重病或死亡等事件后,情绪会受到较大影响。
11日,一中年女子来到哈市一专科三病区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该病区主任王艳玲拿着检查报告指给记者看,其中一项名为“多巴胺”的指数为零。王主任介绍,“多巴胺”是人体神经的快乐指数,正常人的指数应该在5-9.4左右,绝对值越高的人越快乐,而该患者的“多巴胺”降到了零,抑郁也就由此产生。这名患者刚刚经历离异,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
精神科医生表示,妇女怀孕28周至生产四周后,因内分泌改变,“多巴胺”会大幅度下降,也容易出现抑郁,称之为产后抑郁,这时最需要丈夫和家人的关爱。
65岁以上老年人
仍是精神类疾病高发人群
记者在哈市一专科心理门中心解到,精神类疾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1月至9月的门诊人数已接近2017年全年人数,且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年龄特点,其中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
据该院心理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8岁以下患者1021人、60岁以上患者5370人,2018年18岁以下患者4410人、60岁以上患者12306人。未成年人三年增四倍多;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是精神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心理中心就诊人次三年增加了近2.5倍。该院医生介绍说,除脱离社会、缺少陪伴,以及生理老化带来的因素之外,糖尿病、高血压、脑梗等躯体性疾病也会让老年患上精神类疾病,如肾性脑病患者,内分泌改变明显,病情严重时,多有合并抑郁症的情况。